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俄狄浦斯情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俄狄浦斯情結

來自 知乎網的圖片

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1]

俄狄浦斯(Oedipus)情結的說法,緣自古希臘,是一個弒父戀母的故事。是兒童(或成人)對於養育雙親的愛與恨欲望的心理組織整體,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呈現為三角人際關係結構,即個體自身,所愛的個體對象,執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隨愛與恨,及恐懼等等衝突矛盾的情緒。它存在的外在條件是人類的兩性差異和亂倫禁忌。中文語境有時也有說成"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俄狄浦斯情結

源自 古希臘神話

情結原型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麼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底比斯王對這個預言感到震驚萬分,於是下令把嬰兒丟棄在山上。但是有個牧羊人發現了他,把他送給鄰國的國王當兒子。

俄狄浦斯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長大後他做了許多英雄事跡,贏得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後來國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殺掉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而現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親母親。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離開底比斯,並自我放逐。

詳細概述:

拉伊奧斯年輕時曾經劫走國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兒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兒子所殺死,為了逃避命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oidipous 在希臘文的意思即為"腫脹的腳"),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將嬰兒轉送給科林斯(Corinth)的國王波呂波斯(Polybus),由他們當作親生兒子般地扶養長大。

俄狄浦斯長大後,因為德爾菲(Delphi)神殿的神諭說,他會弒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國王與王后並非自己親生父母的俄狄浦斯,為避免神諭成真,便離開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來。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時,在一個岔路上與一群陌生人發生衝突,失手殺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親生父親。當時的忒拜被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為他會抓住每個路過的人,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將對方撕裂吞食。忒拜為了脫困,便宣布誰能解開謎題,從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話,便可獲得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後來正是由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忒拜。他也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女:分別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兩個兒子:埃忒奧克洛斯(Eteoclus)及波呂涅克斯(Polyneices)。

後來,受俄狄浦斯統治的國家不斷有災禍與瘟疫,國王因此向神只請示,想要知道為何會降下災禍。最後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終究應驗了他之前殺父娶母的不幸命運。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而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自我分析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占了她應占的地位。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這樣的時期,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小時候或者說現在是否有過嫉恨自己同性父母的時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當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時候是多麼的羞愧。因為在我們的倫理道德中這樣是不被允許的,甚至說想一下也是被認為邪惡的。在這一時期,我們是很矛盾的,不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在我們的意識還未完全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已經成功處理了。以男孩子舉例:當他開始嫉恨父親,想要擁有母親的時候,自然會表現出對父親的敵視,但是越來他會發現自己不夠強大來抵制父親,轉而,他會向父親學習產生認同,慢慢的就成長起來了。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因為家庭情況的、個人的一些經歷不同,在程度上就會是不一樣的。父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一個強大的父親比之一個懦弱的父親是更容易讓孩子認同的,如果母親過於強大在家中占主導地位的話,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認同母親,對於孩子的成長就會有影響。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這種感覺。他的意識很小心地避免認知這些感覺,當這些感覺出現時,它們都早已被偽裝過了。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安全度過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結在那裡,長大後這種亂倫的情結還保持着。而且成為自己內心矛盾衝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潛意識裡想,而意識里又是不允許的,這種恐懼使得那些社會不允許的感覺被封鎖在潛意識底下,但是它們在那裡不斷想掙破它們的監牢。這種介於想要和不想要之間的掙扎就會造成心理問題。

有時候,潛抑的俄狄浦期癥結突破潛意識的封鎖,溜到意識里來了。不過它們是以仿造形式出現的,以藝術形式出現的時候最多,這樣的形式顯然比較不會被我們所反對。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會對自己更了解一點。

癥結所在

俄狄浦斯癥結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里。它不僅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現在我們的藝術、流行歌曲、文學、幽默、褻讀神聖和其他許多方面上。

"俄狄浦斯癥結"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的元素一樣,暗示着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於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字,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嫌惡。因為這緣故,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論對許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驚嚇,甚至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拿它來做為巧言的託辭,而拒絕一切有關精神分析的事情。

我們常可看到的是: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很多的女人結婚,那就是這方面的好例子,更戲劇化的是報紙上偶爾也刊載這類的故事:一個女孩為了某種原因殺害了她的母親。這些感覺時常表現在個人的畏懼結婚上,或表現在太過份想結婚(或離婚)的偏好上。這只是少數幾個例子。它們都是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表現形式;不過,這種情意癥結如果愈強,就愈容易被自己發現--常是種情緒不健康的訊號。對本身的這種問題相當了解的人(不論是經由什麼方法)往往是情緒相當健康的男女。

學者分析

拉康是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學者,他是如此解釋Freud的Oedipus情結的,他認為與其從生理的現實角度去批駁,還更不如說可以用一種象徵的意味去加以理解Oedipus期的作用.父親的出現起到了一個綜合的作用,把孩子與母親,孩子與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與潛在的閹割者進行了必要的分離. 這麼說,Oedipus衝突中的閹割焦慮是帶有象徵意義的,而並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懼。

談到想象世界裡的象徵意味,必須要有一個意識,我們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們身上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這裡一個關鍵的詞是"相信",它並不是指我們成人相信或不相信,而是孩子非常有可能是相信的,儘管對於成人來看有些事情可能是荒謬的,孩子相信的事情就是會在他的內心世界中留下投影,所以在理解這些問題的時候,要敏銳到這可能是一個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世界發生的變化和衝突,一個孩子就是可能經歷嫉妒、羨慕、報復、恐懼,隔離等等所有這些情感,而這些情感如果不能被父母容納,就會在孩子的精神世界或人格層面留下影響.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情感的部分有時甚至於在語言還沒發展出來的時候就形成了,而在語言之後,又面臨一個新的困難,如何將想象世界裡的部分同語言做適當的融合,拉康是這個領域中研究精深的學者,談到語言和符號可能帶來的影響,談到語言所指和語言能指的區別,非常複雜難以透徹理解。仔細體會,我們可以感到似乎大家都在說相同的事情,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從生理的本能欲望的角度來看待和解釋孩子的嫉妒與競爭的心理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孩子如何在這個時期通過意識到父親母親有一種獨特的關係來慢慢發展出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從而發展出健康的有價值的人格。這一個時期孩子需要和父母形成一個有力的情感連結形成一個安全的基礎,從而有能力對內在和外在世界進行探索,孩子也要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與抗議同父母的分離或者父母的缺席,而不是用一種被排除在外的仇恨和嫉妒來應對,學習一種將感受上升為表達的能力,換言之一種可以處理情感的能力,這之後(用自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可以形成一種穩定的自我感,能夠承受和忍受分離,忍受憤怒的攻擊。

科胡特自體心理學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

科胡特發展的新解釋對俄狄浦斯情結在兒童時期發生的時間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幾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歲的性蕾期,同時也是注重兒童+父親+母親三角關係結構的,甚至也認為神經症起源的基礎是俄狄浦斯情結。這與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將俄狄浦斯情結推前到嬰兒一周歲內,並且以母嬰關係來解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僅僅簡單地看,科胡特的理論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現完全一致。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對俄狄浦斯情結真正的差異是存在在起源學的橫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來,俄狄浦斯情結是結構-衝突神經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釋卻是將俄狄浦斯情結作為結果來看的,科胡特爭辯道,俄狄浦斯情結本來是一種人類種系延續的健康喜悅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去同理兒童對於種系延續的喜悅之情,以過度放縱或者令兒童創傷性的回應時,那麼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成為真正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結,並成為未來神經症狀的源起。

科胡特的詮釋視角來看,養育者無法同理兒童的心性發展的正常的愛恨表現,反以敵意和誘惑地凌駕的反攻擊態度去回應,才導致病態俄狄浦斯情結的形成。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這種環境提供我們心理存活和成長的最重要情緒經驗:一個經由同理嘗試了解和參與我們精神生活的人性環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語境和工作角度,由於在某種程度上更加符合當代社會思潮和一些學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廣的理論包容性,所以在社會認同和發展上,目前來說可能更處於一個有利位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