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五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保養五臟 |
![]() |
人體內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髒,古稱藏。
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髒。由於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五臟
外文名;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屬性; 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
古稱; 藏
簡要介紹
心主血脈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通過血脈將氣血運送於周身;
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中心,在人體中處於最高主導地位。肝主疏泄,能調節人的情志活動,協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脾主運化,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的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統血,能統攝血液不致溢出於經脈之外。
肺主氣,司呼吸,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又能宣發衛氣和津液於全身以溫潤肌腠皮膚。腎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故有先天之本之稱;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互相影響
五臟雖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們的活動不是孤立的,通過經絡的聯繫,五臟相互協 調,相互配合,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在病理變化上也相互影響。
對應關係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體:筋 脈 肉 皮 骨
五華:爪 面 唇 毛 發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淚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氣:風 暑 濕 燥 寒
五化:生 長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臟六腑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相表里(腑為表,髒為里)。中醫中臟腑表里的聯繫如下:
1.心與小腸:心主血脈,小腸主化物,心陽溫煦促進小腸的化物。
2.肺與大腸:肺主肅降,促進大腸傳導;大腸傳導,有利於肺的肅降。
3.脾與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以降為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為陰土,胃為陽土。
4.肝與膽:肝主疏泄,促進膽汁的排泄,膽汁可以涵斂肝陽、肝氣;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5.腎與膀胱:腎的氣化促進膀胱的貯尿排尿。
五臟之心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心的解剖形態 1.心的解剖位置:關於心的解剖部位,在《內經》《難經》《醫貫》等中醫文獻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心位於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類經圖翼·經絡》)。心是隱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後的一個重要的臟器。心尖搏動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態結構:心臟呈尖圓形,色紅,中有孔竅,外有心包絡圍護,心居其中。中醫學對人體心臟的重量、顏色、結構,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認識,只是較為粗略而已。「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外有赤黃裹脂,一是為心包絡」(《類經圖翼·經絡》)。
髒象學說中的心,在中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正如李梃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臟腑》)。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血就是血液。脈,即是脈管,又稱經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所以說:「人心動,則血行於諸經,……是心主血也」(《醫學入門·臟腑》)。由此可見,心臟、脈和血液所構成的這個相對獨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屬於心所主,都有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
心臟有規律的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生有規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中醫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來了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稱之為「脈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臟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全身的機能正常,則脈搏節律調勻,和緩有力。否則,脈搏便會出現異常改變。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所謂「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於神的範圍。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於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由精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神隨着個體的發生、發育、成長、消亡而發生、發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出生之後,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並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精氣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總』之,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信息的作用。有了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生精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係: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個方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係: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係:腦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於腦。故心腦相系,常心腦並稱,心腦同治。
心的生理特性 1.心為陽髒而主陽氣:心為陽中之太陽,以陽氣為用。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醫學實在易》)。心臟陽熱之氣,不僅維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又有溫養作用。「心為火髒,燭照萬物」(《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心陽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氣與夏氣相通應:心應夏氣,「通」即相互通應之意。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系統是通應聯繫着的。心與夏季、南方、熱、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內在聯繫。心為陽髒而主陽氣。天人相應,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熱為主,在人體則與陽中之太陽的心相通應,了解心的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別是病理與季節氣候的關係。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心包絡
(一)形態部位
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心臟外面的包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上附有脈絡,是通行氣血的經絡,合稱心包絡。
(二)生理功能
由於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髒象學說認為,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襲於心時,首先侵犯心包絡,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如在外感熱病中,因溫熱之邪內陷,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妄言等心神受擾的病態,稱之為「熱人心包」。由痰濁引起的神誌異常,表現為神昏模糊、意識障礙等心神昏亂的病態,稱之為「痰濁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變與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證和治療上也大體相同。
五臟之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鬆。與心同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於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
肺的解剖形態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着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2.肺的形態結構:肺臟為白色分葉質地疏鬆含氣的器官。其「虛如蜂窠」,浮」,「熟而復沉」。故稱為清虛之髒。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肺藏魄,屬金,總攝一
身之氣」(《周氏醫學叢書·臟腑標本藥式》)。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說:「諸氣者,皆屬於肺」(《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主一身之氣」(《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功能。「肺……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醫原》)。肺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天氣至清,全憑呼吸為吐納,其呼吸之樞則以肺為主」
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總之,「肺為呼吸器官,一吸氧氣納入,一呼碳氣吐出,肺予以換氣轉血,實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國醫藥匯海·論肺之功用》)。中醫學認為,呼吸運動不僅靠肺來完成,還有賴於腎的協作。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 。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若病邪犯肺,影響其呼吸功能,則現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狀。
(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即肺通過呼吸而參與氣的生成和調節氣機的作用。「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醫門法律·肺癰肺痿門》)。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調節作用。由於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貝水行」(《血證論『腫脹》)。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以及小腸、大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來實現的。肺氣宣發,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輸布,布散到全身,外達皮毛,「若霧露之溉」以充養、潤澤、護衛各個組織器官。二是使經肺代謝後的水液,即被身體利用後的廢水和剩餘水分,通過呼吸、皮膚汗孔蒸發而排出體外。肺氣肅降,使體內代謝後的水液不斷地下行到腎,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保持小便的通利。這就是肺在調節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水道不調,則可出現水液輸布和排泄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3.肺主治節:治節,即治理調節。肺主治節是指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為相傅之官而主治節。「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心為君主,肺為輔相。人體各臟腑組織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規律活動,有賴於肺協助心來治理和調節。因此稱肺為「相傅之官」。
肺主治節的作用:肺的治節作用,主要體現於四個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運動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呼濁吸清,對保證呼吸的調勻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2)調節氣機:肺主氣,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使全身的氣機調暢。所謂「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髒象類》)。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全身血液的運行。「諸氣者皆屬於肺」,氣行則血亦行。
(4)宣發肅降: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肅:宣謂宣發,即宣通和發散之意。「氣通於肺臟,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醫學實在易》)。肅謂肅降,清肅下降之意。肺稟清虛之體,性主於降,以清肅下降為順。肺宜清而宣降,其體清虛,其用宣降。宣發與肅降為肺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為主,方為其常。肺氣必須在清虛宣降的情況下能保持其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發: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氣機運動表現為升與出。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吸清呼濁。肺通過本身的氣化作用,經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司體內清濁的運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濁,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有利於肺之呼吸。
其二,輸布津液精微。肺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達於皮毛,以溫潤、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發衛氣。肺借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闔,並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由汗孔排出體外。因此,肺氣失於宣散,則可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嗽,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症狀。
(2)肺主肅降:肺主肅降是指肺氣清肅、下降的功能,其氣機運動形式為降與入。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吸人清氣。肺通過呼吸運動吸人自然界的清氣,肺之宣發以呼出體內濁氣,肺之肅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宜宣宜肅以完成吸清呼濁、吐故納新的作用。
其二,輸布津液精微。肺將吸入的清氣和由脾轉輸於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於全身,以供臟腑組織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則能通調水道,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膀胱。
其四,清肅潔淨。肺的形質是「虛如蜂窠」,清輕肅淨而不容異物。肺氣肅降,則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因此,肺氣失於肅降,則可現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氣上逆之候。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理情況下,則又常常相互影響。所以,沒有正常的宣發,就不能有很好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會影響正常的宣發。只有宣發和肅降正常,才能使氣能出能人,氣道暢通,呼吸調勻,保持人體內外氣體之交換,才能使各個臟腑組織得到氣、血、津液的營養灌溉,又免除水濕痰濁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氣不致耗散太過,從而始終保持清肅的正常狀態。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協調,就會發生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前者以咳嗽為其特徵,後者以喘促氣逆為其特徵。
肺的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蓋,即傘。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肺為華蓋是指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護諸髒、抵禦外邪的作用。肺位於胸腔,居五臟的最高位置,有覆蓋諸髒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為臟腑之外衛,故稱肺為華蓋。肺為華蓋,說明肺位高居,猶如傘蓋保護位居其下的臟腑。所謂「肺居五臟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蓋。因其主氣,為一身之綱領。恰如花開向榮,色澤流霞,輕清之體,華然光采,肺為華蓋是對肺在五臟中位居最高和保護臟腑、抵禦外邪、統領一身之氣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過氣管、喉、鼻直接與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尤其是風寒邪氣,多首先入肺而導致肺衛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由於肺與皮毛相合,所以病變初期多見發熱惡寒、咳嗽;鼻塞等肺衛功能失調之候。
2.肺為嬌髒:肺為嬌髒是指肺臟清虛嬌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嬌是嬌嫩之意。肺為清虛之體,且居高位,為諸髒之華蓋,百脈之所朝,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體,不論是從口鼻而人,還是侵犯皮毛,皆易於犯肺而致病。他髒之寒熱病變,亦常波及於肺,以其不耐寒熱,易於受邪,「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臨證指南醫案·卷四》),故稱嬌髒,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葉嬌嫩,不耐邪侵,肺為清虛之髒,不容邪氣所干;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累及於肺而為病。
3.肺氣與秋氣相應: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與秋季氣候清肅、空氣明潤相通應.故肺氣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見肺的病變:肺氣旺於秋,肺與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內在的聯繫:如秋金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極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津,出現乾咳,皮膚和口鼻乾燥等症狀:又如風寒束表,侵襲肺衛,出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外感表證時,用麻黃、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藥,使肌表之邪從汗而解。
五臟之脾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脾的解剖形態 1.脾的解剖位置: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脅的深部,附於胃的背側左上方,「脾與胃以膜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
2.脾的形態結構:脾是一個形如刀鐮,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醫文獻 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醫學入門·臟腑》),「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貫》),「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醫綱總樞》)。「扁似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總之,從脾的位置、形態看,可知髒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遠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聖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又稱水谷精氣);二是吸收水谷精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精微並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着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瀦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
2.脾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岳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景岳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⑵脾主統血:「脾統諸經之血」(《名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現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由此可見,脾統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所謂「脾統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碥·血》)。但脾之統血與脾陽也有密切關係。「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表現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睥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則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性,維持着氣機升降出入的動態動衡。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總之,脾具有惡濕的特性,並且對於濕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陰陽變化相互通應。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濕、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繫。脾運濕又惡濕,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了脾與濕的關係。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藥,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醒脾燥濕之品。此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臨床治療脾虛多選用黨參、黃芪、白朮、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了睥與甘的關係。
五臟之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泄、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肝的解剖形態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髒……其髒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發揮》)。說明中醫學已正確地認識到了肝臟的部位是在右脅下右腎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醫學中還有「肝左肺右」之說。它始見於《內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素問·刺禁論》)。
為什麼左肝右肺呢?因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陽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陰藏之初,主殺、主降。左為陽升,右為陰降。故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肝為陽主升發,肺為陰主肅降。故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說是「左肝右肺」。可見「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點而言:故張景岳說:「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肺金旺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類經·針刺類》)。總之,肝生於左,謂肝氣主升,其治在左。根據左升右降理論,肝的行氣部位在左。 2.肝的形態結構:肝為分葉臟器,左右分葉,其色紫赤。對於肝的分葉,中醫文獻雖有記載,但有許多不確切之處,如《難經》就有「獨有兩葉」和「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之異。楊上善認為:「肝者,據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若據小葉言之,則多葉矣」(《難經集注》)。楊氏的描述,接近於肝的表面分葉為左右兩葉,內部分葉計五葉的解剖實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疏,即疏通,疏導。泄,即升發,發泄。疏泄,升發發泄,疏通。「疏泄」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泄,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泄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係到人體全身的氣機調暢。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着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化作用的升降出人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陰陽,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繫,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着重要的疏通調節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調。
(2)調節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精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中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範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肝通過其疏泄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秘典論》)之說。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神經精神活動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泄,則易於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疏泄不及,則表現為抑鬱寡歡、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
肝主疏泄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誌異常,稱之為因郁致病。因情誌異常而致肝失疏泄,稱之為因病致郁。
(3)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肝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泌、排泄膽汁而實現的。
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以輸送於脾;脾氣主升,運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調不紊的重要條件。肝屬木,脾胃屬土,土得木而達。「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則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可見,飲食的消化吸收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係,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陽之氣升發,水谷精微上歸於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陰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於小腸。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上除具肝氣鬱結的症狀外,既可出現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症狀,又可現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症狀。
分泌排泄膽汁:膽附於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精氣,則因肝之餘氣溢人於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併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淨」(《脈訣刊誤·卷上》)。可見,膽汁來源於肝,貯藏於膽,膽汁排泄到腸腔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4)維持氣血運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只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運行,藏泄適度。「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血之源頭在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閉經等。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
(5)調節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的調節主要是由肺、脾、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與肝也有密切關係。因肝主疏泄,能調暢三焦的氣機,促進上中下三焦肺、脾、腎三髒調節水液代謝的機能,即通過促進脾之運化水濕、肺之布散水津、腎之蒸化水液,以調節水液代謝。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上焦不治,則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類經,髒象類》)。三焦這種司決瀆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肺、脾、腎等調節水液功能的綜合。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但須指出,理氣法不是治療水腫的主要治法,而是協助行水的重要一環。
(6)調節性與生殖
①調理沖任:婦女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係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於行經耗血,妊娠血聚養胎、分娩出血等,無不涉及於血,以致女子有餘於氣而不足於血。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性生理機能休戚相關。肝為血海,沖任二脈與足厥陰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肝主疏泄可調節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陰經之氣調暢,沖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應時而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泄而致沖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性功能異常和不孕等。
②調節精室:精室為男子藏精之處。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性成熟並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則精氣溢瀉,具備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開合、精液的藏泄,與肝腎的功能有關。「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協調平衡,則精室開合適度,精液排泄有節,使男子的性與生殖機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開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見性慾低下、陽痿、精少、不孕等;其太過,則性慾亢奮、陽強、夢遺等。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來源於水谷精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陽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血。
②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着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布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崩漏。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則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疏泄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泄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
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抑鬱,遏止阻滯。肝為風木之髒,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肝主升發是指肝具升發生長,生機不息之性,有啟迪諸髒生長化育之功。肝屬木,其氣通於春,春木內孕生升之機,以春木升發之性而類肝,故稱肝主升發,又稱肝主升生之氣。條達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屬,其生長之勢喜舒展、順暢、暢達,既不壓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屬木,木性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性。肝喜條達是指肝性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性喜舒暢、調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柔和、舒暢,既非抑鬱,也不亢奮,以沖和條達為順。所以,唐容川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若肝氣升發不及,鬱結不舒,就會出現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等症狀。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症狀。肝的這種特性與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
肝氣升發條達而無抑遏郁滯,則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發條達之性所決定的。2.肝為剛髒: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剛,剛強暴急之謂。肝臟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肝體陰用陽,為風木之髒,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忌過亢。肝為剛髒系由肝體陰用陽之性所致。肝體陰柔,其用陽剛,陰陽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肝臟「體陰」的意義:一、肝屬陰髒的範疇,位居膈下,故屬陰;二、肝藏陰血:血屬陰。肝臟必須依賴陰血的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為剛髒,非柔潤不和。
肝臟「用陽」的意義:一、從肝的生理機能來看,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按陰陽屬性言之,則屬於陽;二、從肝的病理變化來看,易於陽亢,易於動風。肝病常表現為肝陽上亢和肝風內動,引起眩暈、肢麻、抽搐、震顫、角弓反張等症狀。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因而稱肝臟「體陰而用陽」。
肝體陰用陽,實際上概括了肝的形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係,也揭示了肝臟在生理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徵。
由於肝臟具有體陰而用陽的特點,所以,在臨床上對於肝病的治療,「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類證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養陰血以益肝或採用涼肝、瀉肝等法以抑制肝氣肝陽之升動過度。
摺疊編輯本段五臟之腎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與膀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在四時與冬季相應。
腎的解剖形態 1.腎的解剖位置: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腎兩枚,附脊第十四椎」(《類證治裁·卷之首》)。
2.腎的形態結構:腎有兩枚,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腎有二,精之居也,生於脊齊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裏白外黑」(《醫貫》)。
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精: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1)精的概念與分類
①精的概念:精,又稱精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重要範疇。在中國氣一元論發展史上,精氣論者以精、精氣釋氣,即精、精氣就是氣。引入中醫學領域,形成了中醫學氣和精或精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氣與精雖同屬於生命物質系統範疇,但精是除氣之外的精微物質的總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具有多層含義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廣義之精包括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即先天之精,以及後天獲得的水谷之精,即後天之精。
狹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類:就精的來源而言,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類。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腎本髒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書·小兒補腎論》)。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精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所以稱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於腎中,出生之後,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實,成為人體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故又稱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關係: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其來源雖然不同,但卻同藏於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後天之精不斷地供養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即所謂「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精氣。腎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臟腑的精氣而貯藏起來。臟腑的精氣充盛。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才能正常。
(2)精的生理功能:腎中精氣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且還能參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①促進生殖繁衍:腎精是胚胎髮育的原始物質,又能促進生殖機能的成熟c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對繁衍後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發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於腎。
總之,男女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於腎精的充盛,而精氣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均由腎所主,故有腎主生殖」之說。根據這一理論,固腎保精便成為治療性與生殖機能異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進生長發育: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人從出生經過發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機體生存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③參與血液生成:腎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為血。「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景岳全書,血證》),「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故有血之源頭在於腎之說。所以,在臨床上治療血虛常用補益精髓之法。
④抵禦外邪侵襲:腎精具有抵禦外邪而使人免於疾病的作用。「足於精者,百病不生,窮於精者,萬邪蜂起」(《馮氏錦囊秘錄》)。精充則生命力強,衛外固密,適應力強,邪不易侵。反之,精虧則生命力弱,衛外不固,適應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問·金匱真言論》)之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精這種抵禦外邪的能力屬正氣範疇,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意義相同。
2.腎主水液: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主水液,從廣義來講,是指腎為水髒,泛指腎具有藏精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從狹義而言,是指腎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
在病理上,腎主水功能失調,氣化失職,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氣化失常,關門不利,闔多開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發生障礙可引起尿少、水腫等病理現象;若開多闔少,又可見尿多、尿頻等症。
3.腎主納氣:納,固攝、受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氣根於腎,亦歸於腎,故曰腎納氣,其息深深」(《醫碥·氣》)。正常的呼吸運動是肺腎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類證治裁·卷之二》)。
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體現。
4.主一身陰陽
(1)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關係:五臟皆有陰陽,就物質與功能言,則物質屬陰,功能屬陽。功能產生於物質,而物質表現功能。
腎精,即腎所藏之精氣。其來源於先天之精,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為腎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腎氣,腎精所化生之氣,實指腎臟精氣所產生的生理功能。氣在中醫學中,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有運動的屬·性,氣的運動表現為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臟腑經絡是結構與功能辯證統一的綜合概念,它雖有解剖意義,而更重要的是一個人體功能模型,標誌着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精化為氣,故腎氣是由腎精而產生的,腎精與腎氣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物質與功能的關係。為了在理論上、實際上全面闡明腎精的生理效應,又將腎氣,即腎臟的生理功能,概括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
腎陰,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着滋養、濡潤作用。
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水,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着推動、溫煦作用。
腎陰和腎陽,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持着人體生理上的動態平衡。從陰陽屬性來說,精屬陰,氣屬陽,所以有時也稱腎精為「腎陰」,腎氣為「腎陽」。這裡的「陰」和「陽」,是指物質和功能的屬性而言的。
(2)腎陰腎陽為臟腑陰陽之本:腎為五臟六腑之本,為水火之宅,寓真陰(即命門之水)而涵真陽(命門之火L五臟六腑之陰,非腎陰不能滋助;五臟六腑之陽,非腎陽不能溫養。腎陰充則全身諸髒之陰亦充,腎陽旺則全身諸髒之陽亦旺盛。所以說,腎陰為全身諸陰之本,腎陽為全身諸陽之根。
腎的生理特性 1.腎主閉藏:封藏,亦曰閉藏,固密儲藏,封固閉藏之謂。腎主封藏是指腎貯藏五臟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腎的重要生理特性。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髒。腎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腎主命火,命火宜潛不宜露,人之生身源於腎,生長發育基於腎,生命活動賴於腎。腎是人體陰精之所聚,腎精充則化源足。腎又是生命活動之本原,腎火旺則生命力強,精充火旺,陰陽相濟,則生化無窮,機體強健。腎為封藏之本,是對腎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體現了』腎臟各種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如精藏於腎,氣納於腎,以及月經的應時而下,胎兒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等,均為腎封藏之職的功能所及。腎精不可瀉,腎火不可伐,猶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斷,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葉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腎臟只宜閉藏而不宜耗瀉。腎主閉藏的生理特性體現在藏精、納氣、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於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腎無實不可瀉」的學術觀點,故治腎多言其補,不論其瀉,或以補為瀉。但是,腎病並非絕對無實而不可瀉,確有實邪亦當用瀉。然而,腎臟具有主蟄伏閉藏的特性,故其病虛多實少,縱然有實邪存在,也是本虛標實,所以治腎還是以多補少瀉為宜。腎主閉藏的理論對養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養生學非常強調收心神、節情慾、調七情、省操勞以保養陰精,使腎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壽。
2.腎氣與冬氣相應:腎與冬季、北方、寒、水、鹹味等有着內在聯繫。如冬季寒水當令,氣候比較寒冷。水在天為寒,在髒為腎。冬季的歲運,正常為「靜順」,萬物歸藏。在人應腎,陰平陽秘,封藏有節。不及為「涸流」,太過為「流衍」。不及與太過,四時陰陽異常,在人則腎之陰陽失調,封藏失職。在人體以腎氣變化為著,故冬季以腎病、關節疾病較多為其特點。
總之,五臟與自然界的收受關係旨在說明人體生命活動的節律變化,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
五行關係
四柱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調理時間
一、晚上9-11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二、晚間11-凌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三、凌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五、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六、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中醫基礎理論相關信息
整體觀念 天氣 地氣 氣立 天人相應 辨證論治 理法方藥 標本 陰陽 陰陽學說 陽氣 陰氣 生之本 陰陽對立 陰靜陽躁 陽化氣 陰成形 陰陽互根 陰陽消長 陰陽轉化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陰平陽秘 五行 陰陽自和 五行學說 木 火 土 金 水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從革 水曰潤下 五時 五方 五行相生 母氣 子氣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相剋 所勝 所不勝 木克土 火克金 土克水 水克火 金克木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亢害承制 制化 運氣學說 干支 甲子 運氣 五運 六氣 主氣 客氣 司天 在泉 主運 客運 歲運 客主加臨 運氣相合 運氣盛衰 天符 歲會 平氣 運氣太過 運氣不及 標本中氣 臟腑 髒象 髒象學說 五臟 藏精氣而不瀉 五神 五華 五體 五志 七情 五液 心 心包絡 心氣 心血 心陰 心陽 君火 心藏神 心主血脈 心開竅於舌 心惡熱 肺 肺氣 肺陰 肺陽 肺主氣 肺藏魄 肺朝百脈 肺主治節 肺主宣發 肺主肅降 肺司呼吸 肺主通調水道 肺主皮毛 肺開竅於鼻 肺惡寒 脾 脾氣 脾陰 脾陽 脾主運化 脾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清 脾統血 脾主四肢 脾主肌肉 脾藏營 脾藏意 脾開竅於口 脾喜燥惡濕 胰 肝 肝氣 肝血 肝陰 肝陽 肝主疏泄 肝主升發 肝為剛髒 肝體陰用陽 肝主筋 肝藏血 肝藏魂 肝開竅於目 肝惡風 腎 命門 命門之火 精室 腎精 腎氣 腎陰 腎陽 天癸 相火 腎為先天之本 腎主封藏 腎主生殖 腎主水液 腎主納氣 腎藏精 腎藏志 腎主骨 腎開竅於耳 腎惡燥 六腑 傳化物而不藏 膽 膽氣 膽汁 中清之腑 中正之官 胃 胃氣 胃陰 胃陽 胃津 水谷之海 胃主受納 胃喜潤惡燥 小腸 迴腸 受盛化物 分清泌濁 大腸 傳導之官 膀胱 膀胱氣化 三焦 上焦 上焦如霧 中焦 中焦如漚 下焦 下焦如瀆 奇恆之腑 腦 腦髓 腦戶 囟門 元神之府 髓 骨 髓之府 骨度 脈 血之府 胞宮 胞脈 胞門 陰道 月經 胎衣 臟腑相合 心合小腸 肺合大腸 脾合胃 肝合膽 腎合膀胱 心腎相交 肝腎同源 肺腎相生 倉廩之本 經絡 經絡學說 經脈 經氣 根結 氣街 四海 十二經脈 手三陽經 手三陰經 足三陽經 足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 督脈 任脈 沖脈 帶脈 陰蹺脈 陽蹺脈 陰維脈 陽維脈 十四經 經別 經筋 皮部 絡脈 孫絡 浮絡 別絡 形 皮毛 腠理 玄府 肌肉 筋 膜 關節 百骸 完骨 枕骨 頭顱骨 曲牙 眉棱骨 輔骨 高骨 交骨 頸骨 髖骨 髖 上橫骨 尾閭骨 腰骨 手骨 合骨 跖 頭 精明之府 腰 腎之府 膝 筋之府 膜原 膏肓 膈 脊 背 脅肋 腹 臍腹 小腹 少腹 四極 五官 七竅 九竅 目 目系 五輪八廓 肉輪 血輪 氣輪 風輪 水輪 眥 目內眥 目外眥 目窠 眼帶 目眶 眼瞼 瞼弦 睫毛 淚 淚泉 淚竅 白睛 黑睛 瞳神 虹彩 神水 晶珠 神膏 視衣 舌 舌系 口 唇 齒 真牙 齦 齶 硬齶 軟齶 咽 喉 喉核 喉關 喉底 頏顙 鼻 明堂 鼻準 耳 耳郭 前陰 宗筋 莖 精竅 睾 陰戶 陰門 後陰 魄門 氣 氣化 氣機 升降出入 氣主煦之 元氣 真氣 宗氣 中氣 衛氣 營氣 臟腑之氣 血 營血 血主濡之 津液 津 液 精 精氣 身之本 先天之精 後天之精 神 神機 元神 魂 魄 意 志 思 慮 智 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津血同源 精血同源 稟賦 稚陰 稚陽 變蒸 病因 病因學說 病起過用 三因 三因學說 內因 外因 不內外因 邪氣 陽邪 陰邪 實邪 虛邪 五邪 時邪 外感 六淫 客邪 風邪 風性開泄 風易傷陽位 風為百病之長 風性主動 風善行數變 寒邪 寒易傷陽 寒性凝滯 寒性收引 暑邪 暑性炎熱 暑性升散 暑易夾濕 暑易擾心 濕邪 濕阻氣機 濕性重濁 濕性黏滯 濕性趨下 燥邪 風燥 涼燥 溫燥 燥性乾澀 燥易傷肺 火邪 熱邪 熱毒 火性炎上 火耗氣傷陰 火易生風動血 火易擾心 癘氣 瘟毒 瘧邪 麻毒 瘴氣 內傷 五勞 七傷 七情所傷 驚恐傷腎 悲憂傷肺 思慮傷脾 暴喜傷心 大怒傷肝 喜怒傷氣 飲食所傷 五味偏嗜 膏粱厚味 過用 勞倦 房勞 水土不服 誤治 外傷 蟲獸傷 痰飲 痰 飲 瘀血 胎毒 稟賦不足 酒客 濕家 黃家 失精家 病機 病機學說 正氣 正邪相爭 邪正盛衰 傳染 新感 卒發 徐發 伏邪 病發於陰 病發於陽 勞復 食復 胎傳 虛 精氣奪 實 邪氣盛 虛實夾雜 虛中夾實 實中夾虛 上盛下虛 上虛下實 虛實真假 真實假虛 真虛假實 表虛 表實 里虛 里實 陰陽失調 陰陽偏盛 陰盛 陽盛 陰陽偏衰 陽虛 陽虛生寒 虛陽上浮 陰虛 陰虛陽亢 陰虛發熱 陰虛火旺 虛火上炎 陰陽兩虛 陰損及陽 陽損及陰 陰陽格拒 陽極似陰 陰極似陽 內閉外脫 亡陽 亡陰 陰竭陽脫 陰陽離決 表寒 表熱 里寒 里熱 寒熱真假 真寒假熱 真熱假寒 寒熱錯雜 表熱里寒 表寒里熱 五奪 氣血失調 氣虛 氣虛中滿 氣虛不攝 氣不化津 氣脫 勞則氣耗 氣機不利 氣滯 氣鬱 氣鬱化火 氣閉 氣逆 氣化無權 喜則氣緩 怒則氣上 思則氣結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血虛 血瘀 血寒 血熱 血脫 氣滯血瘀 氣虛血瘀 氣不攝血 氣隨血脫 血隨氣逆 傷津 津脫 液脫 津枯血燥 氣隨液脫 氣陰兩虛 內風 風勝則動 陰虛風動 肝陽化風 熱極生風 血虛生風 血燥生風 痰瘀生風 內寒 內濕 濕勝[則]濡瀉 濕勝陽微 內燥 燥熱 燥結 燥勝則干 燥氣傷肺 燥干清竅 內熱 熱結 熱郁 熱閉 熱遏 火郁 火逆 熱勝則腫 炅則氣泄 五志化火 心氣虛 心陰不足 心陽不振 心血失養 心火亢盛 心火上炎 心血瘀阻 熱傷神明 痰火擾心 痰蒙心竅 肺氣虛 肺陰虛 風熱犯肺 風寒襲肺 肺氣不宣 肺失清肅 肺絡損傷 痰濁阻肺 燥熱傷肺 金破不鳴 金實不鳴 肺為貯痰之器 脾氣虛 脾氣下陷 脾陰虛 脾陽虛 脾虛濕困 脾虛生風 脾不統血 濕熱蘊脾 脾失健運 脾虛生痰 寒濕困脾 脾為生痰之源 肝氣虛 肝血虛 肝陰虛 肝陽虛 肝陽上亢 肝氣鬱結 肝氣橫逆 肝火上炎 肝經風熱 肝經鬱熱 肝經濕熱 腎氣虛 腎不納氣 腎氣不固 腎陽虛 腎虛水泛 命門火衰 腎陰虛 相火妄動 腎精不足 精脫 膽經鬱熱 膽郁痰擾 膽虛氣怯 胃氣虛 胃陰虛 胃寒 胃熱 胃氣不降 胃氣上逆 胃熱消谷 胃火熾盛 胃不和 胃納呆滯 小腸虛寒 小腸實熱 大腸虛寒 大腸液虧 大腸熱結 大腸濕熱 大腸寒結 熱迫大腸 膀胱濕熱 熱結膀胱 膀胱虛寒 熱入血室 熱伏沖任 沖任不調 沖任不固 心肺氣虛 心脾兩虛 心肝血虛 心肝火旺 心腎不交 水氣凌心 水寒射肺 心虛膽怯 心胃火燔 肺脾兩虛 肺腎陰虛 肺腎氣虛 脾胃虛弱 脾胃陰虛 脾胃虛寒 脾胃濕熱 脾腎陽虛 肝腎陰虛 肝火犯肺 水不涵木 肝氣犯脾 肝氣犯胃 肝鬱脾虛 肝膽濕熱 肝膽實熱 是動病 所生病 衛氣虛 營衛不和 胃家實 陽明燥熱 陽明腑實 陽明虛寒 邪郁少陽 半表半里 太陰寒濕 太陰虛寒 少陰寒化 少陰熱化 厥熱勝復 衛分 衛陽被遏 氣分 熱熾津傷 營分 熱入心包 心營過耗 營陰損傷 血分 熱入血分 血分瘀熱 血分熱毒 上焦濕熱 中焦濕熱 下焦濕熱 傳變 從化 順傳 逆傳 逆傳心包 轉歸 康復 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表里同病 兩感 陽病入陰 陰病出陽 上損及下 下損及上 氣病及血 血病及氣 髒病及腑 腑病及髒 直中 循經傳 越經傳 再經 過經 經盡 合病 並病 衛氣同病 衛營同病 氣營兩燔 氣血兩燔 從陰化寒 從陽化熱 因虛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