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羅.高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保羅.高更

[[File::保羅.高更2.jpg|縮略圖|center| 原圖鏈接]

來自360搜索]]
保羅.高更
原文名 Paul Gauguin
出生 1848年6月7日
巴黎
逝世 1903年5月8日
國籍 法國
職業 印象派畫家
知名作品 《黃色的基督》《遊魂》《敬神節》等

保羅·高更 ( 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於法國巴黎[1]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他一生試圖在作品中實現精神和情感狀態的「原始」表達。

他與文森特·梵高的創作關係以及他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的自我流放而聞名。他的藝術實驗影響了20世紀初期的許多前衛發展。

生平

保羅·高更,年輕時做過海員,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

1873年,高更開始學畫,並在1883年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他曾連續4次參加印象主義畫派的展覽。

1886年,高更離開巴黎來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鎮作畫。第二年,高更又橫渡大西洋來到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島,島上的熱帶風光給他的藝術以啟發,他的作品在形式和色彩上進一步簡化,以此來傳達純粹的感受和心靈的內容。1890年之後,高更日益厭倦文明社會而一心遁跡蠻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成了他的歸宿。1897年,高更貧病交加,曾企圖自殺。

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於1903年5月1日辭世。

創作經歷 

1848年6月17日,高更出生於法國巴黎聖母·德·洛萊特大街52號。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之後,克勞維斯-高更陷於困境。全家(帶着兩個子女保羅和瑪麗)赴秘魯。高更在利瑪度過4年。

1855年,祖父去世,母親攜帶他離開秘魯,返回法國奧爾良老家解決繼承遺產問題。寄居在伯父伊西多爾·高更家(奧爾良城,安丹街7號),進入小學學習。

1859年,高更進小神學院學習。1865年,毅然放棄學業,被海運商業部僱傭,登上《盧齊塔諾號》,後在弗洛特艦隊服役。

1868年4月26日,在哈佛爾入伍,登上「吉隆姆·拿破崙」號戰艦服役。

1883年成為職業畫家。曾團結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畫家組成蓬塔旺畫派。1895年以後,因健康原因和經濟支持中斷,精神受到刺激,自殺未遂。他的藝術觀點受象徵主義觀念驅使,不滿足印象主義繪畫。

1897年創作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用夢幻的形式把讀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延續之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兩個塔希提婦女》追求表現的原始性,含有精緻的趣味和藝術魅力。

畫風

高更的早期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影響下畢沙羅的作品。色彩略見後來發展的跡象,但仍很拘謹。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例如以鮮亮的藍色畫陰影,以紅色畫屋頂,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採用色彩平塗,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講道以後的幻景》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創作經歷

保羅·高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後又到法國海軍中服務,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收入豐厚還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麥姑娘梅特·索菲亞·加德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繪畫天賦召喚之下,35歲時辭去了銀行的職務致力於繪畫,38歲時與家庭斷絕了關係,過着孤獨的生活,並通過畢沙羅捲入了印象主義的天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響開始作畫,還受到象徵主義,日本版畫以及而聽文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更總是嚮往着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他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願意過野人的生活,這使他在39歲時踏上了去巴拿馬和馬提尼島的旅行,在那裡找到了自己期望的東西: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樸的生活。後來因事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的天堂返回法國,這時正好40歲,精力充沛而有主見,保留着尊貴高傲之氣。他是位具有強烈個性、惹人討厭又招人喜歡的人,粗魯和高雅並存,他總是強烈要求自我表達,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藝術之路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馬和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環境。明晰的線條、碩大的體積感、生硬的對比色彩,從此他與印象派決裂。當他回到法國時就譴責莫奈畢沙羅特有的自然主義幻覺,提出藝術表現的"綜合"。高更簡化了的巨大形狀,均勻單一的色彩,分割主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就是高更所發現和創立的藝術。但是他的這種幻想和藝術在自己的國家處處走投無路。

1891年2月23日,他拍賣了30幅作品得到一筆收入,於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島,歷經幸福與磨難,畫了不少畫後又回到法國。

1893年11月,舉辦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畫展,結果是徹底失敗,在物質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贏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島。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病魔和家庭喪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殺,得救後畫了一幅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爾後又移居馬克薩斯群島法都--伊瓦。

早期創作

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

1873 年高更開始繪畫,並收藏印象派畫家作品。高更早期的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畢沙羅的作品。

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 ,賦予畫面顫動的韻律特質,色彩仍很拘謹。

風格過渡

1888 年二月,他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橋,結識了貝納(Bernard)。貝納的一些觀念受到高更修正和潤飾,而形成今日為人所知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運動的理論基礎。貝納排拒庫爾貝(Courbet)的寫實方式,主張拓展印象主義領域,乃朝着另一新的方向探索。貝納高更雙雙尋求新的表現力量。他們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徵,以捨棄細節及特徵,並經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現印象、觀念和經驗三者的綜合。高更於是走出了印象派畫家那種瑣碎的光影、固定短暫景象的意圖、以及對文學借喻的逃避。

摺疊後期創作

1889 年,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時,他的畫呈現最簡潔的形式,色彩強烈,背景簡化成節奏起伏的形態。此種現象可見於《黃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

1891年,高更在巴黎拍賣其畫作以籌款,並於 6 月抵達大溪地,他在那裡停留到 1893 年。該地的美與神秘,令他深深着迷。他非但捨不得離開,更去探尋那片原始、未開發的純真。他把"野蠻人"理想化,認為是受本能引導、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創作的泉源。此時,高更已不再使用補色。他變得喜歡並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將靛藍當作黑色使用 。儘管此時畫作在色調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來得陰沉些,但是在構圖上卻變得更為直接而大膽。這些作品同時具有壁畫的風格與份量。

1901年,前往馬貴斯群島。儘管一時極端的消極,高更卻在此段期間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潑鮮明、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裸體習作》作品

1881年,高更在展覽會上出了一幅完全獨創一格的畫"裸體習作"。一位評論家在評論這次展覽會的文章里寫道:"這幅畫顯示着一個當代畫家無可爭辯氣質。

在當時代所有畫過裸體的畫家中間,還沒有一個能夠如此有力地表現生活的……栩栩如生……這整個身體,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部,多麼真實。"

這幅畫的結構是符合畢沙羅的印象主義明暗觀念的。但它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的腔調(譬如人體的皺紋、背部的變形),帶有更劇烈的明暗調子的對比;還可看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帶有不合比例之處。這些不合常規的表現,一方面說明了高更的現實主義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礙了整體的統一。裸體是玫瑰紅和綠色,有深藍色的陰影;內衣是粉紅色和天藍色;人體右邊的襯布是綠色和藍色;頭髮是藍黑色;牆是紫色;牆上掛着的吉它是黑色和黃色;壁毯是黃白色及藍色和紅色的條紋。吉它和壁毯的質感表現得很完美;其餘的東西則表現得不甚確切。色彩很大膽,也很強烈,但在細節上比在整體上成功。

總之,這件作品是用色大膽的彩畫家,一位爭辯多於靈感的藝術家。

代表作品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黃色的基督》

《遊魂》

《敬神節》等。

閱讀保羅·高更的傳記

高更他幾乎拋棄了妻子,和四個孩子以及整個歐洲的藝術世界,高更的名字和作品便成為代名詞,直到今天,他擁有終極的藝術自由和完全解放創意個體的想法。

他是一個文化海裡繫泊的人。"文明是讓您生病的原因。" 他說。

高更不平凡的一生,他放棄了一切,成為了一名藝術家,一名創新者以及對純潔和原始的追求者。[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