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安德魯 Paul Andreu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保羅·安德魯 (Paul Andreu 1938年7月10日 - 2018年10月11日),法國建築師設計師,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岡戴昂(Caudéran),1961年畢業於法國高等工科學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畢業於法國道橋學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安德魯在他29歲的時候,設計了圓形的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候機樓。從此,作為巴黎機場公司的首席建築師,他陸續設計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機場、埃及開羅機場、坦尚尼亞三蘭港機場、日本大阪關西機場、汶萊機場、上海浦東新機場、 中國三亞機場等等。此外他還參與過許多大型項目的建設,像巴黎拉德芳斯地區的新凱旋門、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終點站等。在他的影響下,巴黎機場公司的活動逐漸向大型標誌性建築設計的方向發展。
他秉承了現代主義的理 性設計原則,在建築與環境,建築的象徵性,建築形體塑造和光線的巧妙運用上 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其作品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曾榮獲許多國際建築大獎。安德魯在中國最有名的項目是飽受爭議的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廣州新體育館等。安德魯還是中國重慶市城市規劃顧問。
目錄
動態焦點
又一大師隕落—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保羅·安德魯」逝世!
據法國媒體Liberation報導,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於10月11日去世,享年80歲。日前,安德魯還曾出席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在巴黎蓬皮杜的個人回顧展開幕式。[1]
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法國建築師設計師,1938年7月10日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岡戴昂(Caudéran),1961年畢業於法國高等工科學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畢業於法國道橋學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Paul Andreu,©Hannah Assouline[1]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從左至右依次為:多米尼克·佩羅、鮑贊巴克、安藤忠雄、倫佐·皮亞諾、保羅·安德魯、讓·努維爾 ©Dominique Perrault [2]
建築風格——新現代主義
與其說安德魯是純粹的「現代主義」,不如說他是「新現代主義」。上世紀60年代末,西方建築界開始了對於「現代主義」的反思,質疑那種純工業主義的「理性」所表現出的排斥傳統、民族性、地域性和個性的所謂國際式風格。法國建築界由此興起「新現代主義」,反對將現代建築設計為缺乏人情味的巨大機器,而要在其中加入歷史、鄉土、個性和人情。[2]
保羅·安德魯成為這股建築思潮的中堅力量之一。其代表性事件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參與設計、建造了法國新現代主義建築的標杆之作——拉德芳斯大拱門(新凱旋門)。不過他造得最多的還是機場,在戴高樂機場之後,他在尼斯、雅加達、開羅、大坂等地設計了30多個機場。那些機場都鮮明地體現出新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即一方面採用現代的材料、結構和施工技術,另一方面又重視建築物的精神性意義。
業界爭議——安全性及能耗問題
他曾經於1967年負責規劃建設了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位於Roissy)。2004年5月23日,2E侯機廳天花板坍塌,造成四人死亡,該候機廳一度被譽為他的最大膽的設計之一。
特別質詢委員會認定坍塌歸咎於各種技術原因及設計上缺乏安全考慮,安德魯則指責坍塌是建築公司的不合格施工所致。2004年9月28日,另一個安德魯設計的候機廳杜拜國際機場第三候機廳於建設中坍塌。
安德魯設計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中國國家大劇院,也被諸多專家直指在設計上存在諸多「能耗漏洞」,導致建筑後期需要巨額運營維護成本。
探索安德魯的建築作品
國家大劇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 高46.68米。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設計方為法國巴黎機場公司。 國家大劇院外部為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築物高度為46.285米,比人民大會堂略低3.32米,基礎最深部分達到-32.5米,有10層樓那麼高。國家大劇院殼體由18000多塊鈦金屬板拼接而成,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18000多塊鈦金屬板中,只有4塊形狀完全一樣。鈦金屬板經過特殊氧化處理,其表面金屬光澤極具質感,且15年不變顏色。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牆,由1200多塊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萬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行人需從一條80米長的水下通道進入演出大廳。
1999年,安德魯的方案經過兩輪競賽三次修改,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國際競賽中36個設計單位的69個方案中奪標。1999年7月,獲選為最終的建設方案。安德魯曾說「我想打破中國的傳統,當你要去劇院,你就是想進入一塊夢想之地」。安德魯這樣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顆生命的種子。「中國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就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雞蛋殼』,裡面孕育著生命。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外殼、生命和開放。」
劇院之最:世界最大穹頂,整個殼體鋼結構重達6475噸,東西向長軸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頂。 北京最深建築:大劇院地下最深處為-32.5米,相當於往地下挖了10層樓的深度,成為北京最深的建築。 亞洲最大管風琴:音樂廳內的管風琴共有6500根發音管,是亞洲最大的管風琴,造價達3000萬元。
設計爭議: 保羅·安德魯設計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穎、前衛的建築, 然而在人民大會堂西側突然增加這樣一個仿佛來自太空的現代建築,引起很大的爭議。2000年6月10日,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築師聯名上書反對這個方案。為了慎重起見,國家發改委委託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論證會對這個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對這個方案的初步設計進行論證。他們請來了40多位建築師和技術專家參加,會上爭論非常激烈。與會的建築專家支持和反對這個方案的正好一半對一半;技術專家中大部分支持這個方案;而藝術委員會到會的專家全部支持這個方案。國家發改委再次向黨中央報告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的論證結果,獲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原來大劇院的造價大約在25億人民幣,後來由於材料等問題直接攀升到了30.67億。大劇院工程內部三大劇院座位數確定為5473個,平均每個座位造價近50萬。有人根據上海大劇院的運營經驗預計,國家大劇院建成後的運營費和維護費用會十分驚人,僅每月的電費就需要400萬元人民幣,可以建16所希望小學。這也是大劇院設計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項目名稱:國家大劇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建築事務所
項目地點:中國,北京
占地面積:118,900sqm
總建築面積:165,000sqm
項目年份:2001年-2007年
國家大劇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3]
國家大劇院[4]
國家大劇院[5]
國家大劇院[6]
國家大劇院[7]
國家大劇院[8]
國家大劇院[9]
國家大劇院[10]
國家大劇院[11]
巴黎戴高樂機場
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也被稱為魯瓦西(華西)機場(ROISSY),坐落於巴黎,是歐洲主要的航空中心,也是法國主要的國際機場。它是以法國將軍、前總統夏爾·戴高樂(1890年-1970年)的名字命名的,位於巴黎東北25公里處的魯瓦西(ROISSY)。
2004年,夏爾·戴高樂機場以51,260,363人的旅客流量位列歐洲第二大機場,高於法蘭克福國際機場(51,098,271人),僅次於倫敦希斯羅機場(67,344,054人)。按飛機起降量來計算,夏爾·戴高樂機場以525,660架次位列歐洲第一,超過法蘭克福國際機場(477,475架次)和希斯羅機場(475,999架次)。按貨運量來計算,2004年的夏爾·戴高樂機場同樣以1,876,900噸位列歐洲第一,超過法蘭克福(1,838,894噸)和希斯羅(1,412,033噸)。CDG與區域鐵路RER系統以及高速鐵路TGV系統相連,每小時可提供三或四班列車次前往巴黎市區。
2E航站樓設計大膽、視野開闊,是CDG的最新建築。然而在其啟用後不久的2004年5月23日清晨,它位於E50門附近的一處天花板的一處發生坍塌,四人遇難。2E航站樓在工程延期後於2003年竣工,它也是由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巧合的是,2004年9月28日,安德魯設計的杜拜國際機場的3號航站樓在建設過程中也發生了坍塌。
在此次事故之前,機場管理當局Aéroports de Paris (ADP)正計劃首次公開募股,將新航站樓作為對投資者的主要吸引力。航站樓在夏天到來之前發生局部坍塌和沒有期限的關閉給機場的財政計劃帶來沉重的打擊。
2005年2月15日,調查委員會公布了調查結果。專家指出坍塌事故不是由唯一而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安全係數設計不足。正因為如此,混凝土的拱形頂棚彈力不足而被金屬柱刺穿,而裂口又削弱了其結構。調查結果同時也揭露了整幢建築正處於使用極限,以便節約成本。保羅•安德魯公開指責建築公司未使用合格的混凝土。
2005年3月17日,ADP決定拆除整幢2E航站樓並進行重建,花費約為1億美元。
大阪海洋博物館
「它完全由玻璃構成,被靜靜地放置在水面上。它的邊界、它的形式與水相融合,就像一個夢幻的空間,充滿了想像力。」——保羅·安德魯 大阪海洋博物館一幢玻璃半球形的透明建築物,與南港的Cosmo Square相鄰。
在這座四層建築的博物館內,記錄著大阪海運和航海史,從17世紀的古老商船(名為菱垣廻船)到未來時代的高科技汽艇,各種仿真船模應有盡有,並可以在高科技劇場和模擬遊船內體驗到逼真的虛擬航海的樂趣。
大阪海洋館對於安德魯而言是一次獨特的項目經驗。它不是對於某個規劃的具體回應,而是由建築師創造的規劃。位於港口入口的博物館採用了透明的球體設計,在港口進出的船隻與球體中心靜靜放置於水面的古老船隻的複製品共同構成了美好的風景。通透帶來了視覺上的全新體驗,博物館即成為了觀景的場所,也成為了港口的記憶與訊息的集合之地。
這座博物館不僅僅是用來收藏藏品,同時也需要容納各種活動,安德魯將設計的重點放在了參觀者的行進路線,參觀中的探索感,以及景像質量和照明效果之中。最終,大阪海洋博物館也成為安德魯作品中最為浪漫而充滿自然元素的項目。海港有著變幻的天氣,或是被狂風與波濤洶湧的海洗禮,或是明亮的光線在地面與建築物中投下漂亮的陰影……這座建築處於了永恆的變化之中。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項目名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項目地點:上海
建成時間:2006年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坐落於浦東行政文化中心,由市政府和浦東新區政府投資11億元建造的,總建築面積近40,000平方米,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設計。整個建築外表採用金屬夾層玻璃幕牆,內牆裝飾特製的淺黃、赭紅、棕色、灰色的陶瓷掛件。
從高處俯瞰,五個半球體依次為:正廳入口、東方演奏廳、東方音樂廳、展覽廳、東方歌劇廳。它們猶如五片綻放的花瓣,組成了一朵碩大美麗的"蝴蝶蘭"。建築頂部安裝了融入高科技的880多盞嵌入式頂燈,當美妙的旋律在音樂廳奏響時,燈光會隨旋律起伏變幻,將夜色中的東方藝術中心變的璀璨奇異、充滿動感。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由1953座的東方音樂廳、1020座的東方歌劇廳和333座的東方演奏廳組成。擁有當今國際上最先進的舞台、音響、燈光設備,可以滿足交響樂、芭蕾、音樂劇、歌劇、戲劇等不同演出需要。
爭議:
和國家大劇院一樣,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也頗具爭議性。一些 建築專家直指東方藝術中心設計上存在諸多「能耗漏洞」:劇院外門與寬敞大廳直接相連,中間空氣無任何隔斷,導致屋內設計溫度達不到要求;藝術中心內的音樂廳、歌劇院和演奏廳的內部空間全部相通,如果一年演出500場,光電費就要上千萬元。一些小演出藝術中心寧願不演,因為所有的空調如果都開起來,藝術中心連電費都賺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