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間、單位之間和商品交易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信任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信譽構成了人之間、單位之間、商品交易之間的雙方自覺自愿的反覆交往,消費者甚至願意付出更多的錢來延續這種關係。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基礎釋義
1.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講~。喪失~。 2.屬性詞。不需要提供物資保證,可以按時償付的:~貸款。 3.指銀行借貸或商業上的賒銷、賒購。 4.信任並任用:~奸臣。 詳細釋義 謂以誠信使用人。 《左傳·宣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 謂信任和委用。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人,而信用姦臣。」 陳天華 《猛回頭》:「 榮祿 之外,還有那太監 李連英 , 皇太后 最信用他,最相好的。」 相信和採用。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續漢書》:「《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恰好這 荀鷽樓 是最信用西藥的。」 以能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聽說 未名社 的信用,在 上海 並不壞。」 曹禺 《日出》第四幕:「我們都是多年在外做事的人,我想,大事小事,人最低應該講點信用。」 沙汀 《替身》:「深恐壞了信用,以後沒有人來投宿了。」 不需要提供物資保證,不立即支付現金,而憑信任所進行的。如:信用貸款;信用交易。 展開更多 例句 1. 這個人不講信用,乾脆和他斷絕往來。 2. 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 3. 昨天是張過期的支票,明天是張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現金,要善加利用。 4. 人格是信用的基礎,逆境往往使人有所建樹,人都有長處與短處,看人看長處短處不看。 5. 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助推器和安全閥。 6. 如果說美貌是推薦信,那麼善良就是信用卡! 7. 人品鑄產品信用拓市場。 8.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9. 一開始就堅持名副其實的信用,等於是自己儲備了龐大的資金。 10. 言語既然能顯示個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國珍貴的寶玉,文壇中的人應該想到記錄事實。 11.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也就沒有生命了。 12. 失去信用是一個人的最大損失。 13. 時間是一筆貸款,即便再守信用的借貸者也還不起。 14.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了生命。 15. 到時我們一定要守信用,一手交貨,一手付款。 16. 父母對孩子要說話算數,講究信用。 17. 做人說話要講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18. 他果然不是說說就算了的,還算講信用。 19. 凡是別人委託的事,我們都應該盡力而為,不要不講信用。 20. 此人反覆無常,不守信用,極不可靠。 21. 做人要講信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1]
基本含義
信用是介於道德與法律之間,供人使用的一種媒介。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獨立自尊得以實現。 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年輕人不因一點小事而失去信用,因為是人生開頭時期,留下一道小小的傷疤。「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正如《伊索寓言》中的《狼來了》告訴我們的,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它即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信用是指我們過去的履行承諾的正面記錄,它還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一種人人可以嘗試與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在《新帕格雷夫經濟大辭典》中,對信用的解釋是:「提供信貸(Credit)意味着把對某物(如一筆錢)的財產權給以讓度,以交換在將來的某一特定時刻對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錢)的所有權。」 《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後並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 《貨幣銀行學》對信用的解釋是:「信用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暫時讓渡資本的使用權的借貸行為。」
基本特徵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範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係。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係,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隨着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係也愈加複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係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複雜的信用關係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係網絡。 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着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有着不同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着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係。
2、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範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饑荒」,即只有到了饑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慾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儘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
3、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範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 經濟學和金融學範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徵是償還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在這裡,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改變了資金使用權。首先,通過信用方式融通資金,促成了資金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生產資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態上,只能用於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轉移。但閒置的貨幣資金都可以通過信用方式聚集起來投放到任何產業,使資金在各產業之間進行再分配,從利潤較低的產業轉向利潤較高的產業,因而促成了各產業利潤率的平均化,並自發調節着各產業間的比例關係。其次,信用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大資本通過銀行信貸的支持,使其在競爭中加速了對中小資本的吞併,使資本更加集中。同時信用把各企業零散的、用做積累的利潤匯合為巨額貨幣資本,用於支持追加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加快了資本的積累過程。最後,信用可以節省流通費用,加速資本的周轉。信用工具的廣泛使用,節約了現金流通及其相關的各項費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銷售過程,節省了商品保管、運輸等費用。
信用的這一特徵與信用的社會性、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資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回的風險。由於授信在前,收回本金和獲得利息收入在後,期間要經歷或長或短的時間。為了確保資金的安全,獲得利息收入,授信者勢必要在授信前對受信主體進行資信評估,對於資信好的企業和個人,才敢於提供資金融通,而對於資信不好、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則不能提供資金融通。由此可見,作為社會道德範疇的信用是作為經濟和金融範疇的信用的基礎和前提。這也說明,為什麼在社會信用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信用資金規模會出現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