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信用文化是一個專用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信用文化是指與信用相關的道德風俗、意識形態、價值觀等非正式約束。信用文化不同於法律、條例等正式約束,在大多數情況下並無明確的條文及強制力量而是通過輿論、集體價值取向、道德評判等方式來規範信用活動。
信用文化包括與信用相關的道德風俗、意識形態、價值觀等非正式約束。信用文化往往起着不遜於信用法律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信用法律的執行成本。諾思提出,意識形態對信用法律等正式約束是一個決定因素:「信仰結構通過制度——正式和非正式規則——轉化為社會經濟結構」,甚至「有效率的政策如果被認為是不公平的,那麼將產生政治上的反映,使得(有效率的)改革停止或倒退。」
信用文化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也遵循意識形態的特徵與發展規律。信用文化直接以一種「信用觀」的方式指導人們的決策行為,其目的是在於節省人們為保證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費用。信用文化為達到其保護交易公平的目的,所憑藉的機制是維護契約的完備性,只是信用文化是通過意識形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成本較低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而非詳細指定書面契約文本。
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信用文化對不同交易者的約束力不同,這種約束力又會轉化為交易者對信用文化的虔誠,即對信用文化對自己及他人的約束能力的信賴。這種信賴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接受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中,通過自我的不斷歸納與吸收形成的。所以個人信用文化來源於社會信用文化,但社會信用文化又是由個人信用文化所組成的,兩者間是個體與總體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這種關係既是循環,又是反饋。通過這種循環反饋的機制,個體信用文化與總體信用文化會趨向於統一。簡而言之,講究誠信的個人信用文化不會形成失信的社會信用文化,而失信的社會信用文化也基本無法培育出誠信的個人信用文化。
從具體層次來說,信用文化的構建需要從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方面來構建。
信用文化的作用
信用文化對於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信任和信譽的建設,以及對於整個社會信用的建設,都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有助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的信用關係是一種社會存在,而信用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的角度來看,信用關係是經濟基礎,而信用文化是上層建築。唯物史觀原理認為,人類生活的實踐也反覆表明:不僅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有着十分重要的反作用,即制約與影響,甚至於有時起決定作用。這就意味着,信用文化對於社會經濟及社會其他領域的信用關係的建設,有着重要的制約與影響。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信用文化與信用關係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狀態,總的來說處於一種惡性循環,作為社會存在與經濟基礎的信用關係欠佳,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失范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嚴重影響信用文化建設及其健康發展;而信用文化,即信用主體的信用意識未能形成,或者薄弱,又反過來給予現實生活的信用關係以不良影響。因此,要想搞好信用關係的建設,使其健康發展。有必要加強信用文化的建設,使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築給經濟生活及其他領域的信用建設以積極影響和正確引導,造成信用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也就是使信用關係與信用文化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轉為良性循環。
其次,有助於信用由低層提升為高層
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可分為俠義性、功利性和本原性三種類型。俠義性信用強調信用的動機在多交朋友、多得人緣、多爭名位、多拉關係。俠義。舊時指講義氣,肯冒險助人。這一點頗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行為。一些企業家,尤其是私營企業主一旦賺了錢便「義氣」用事,好幫忙,好出頭。好承諾。但由於對待親疏不一,圈內外有別,加之信用能力有限,至使俠義性信用往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夾雜着造假行為。因此,這是一種低層次的信用;功利性信用強調講信用的目的在於贏得客戶、贏得市場,最終的目的在於贏得更多的利潤,及在商言商。以信用求利益,這本來無可非議。但是,自古以來,就崇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這個「道」,無疑包括「誠信」在內。因此,不能見利忘義,只求發財,不擇手段。而功利性信用是把信用作為謀取儘可能多的利益的手段。這種手段性、工具性信用就必定隱含着失信的根源。這又是因為在經濟生活中很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失信的成本比較低,風險不大,使獲利的可能性大於守信。不言而喻,在這種情況下,信奉功利性信用者,便有可能違反經濟道德,背信棄義去追求不義之財。國內有不少造假企業就是這樣而陷於失信泥潭的。這說明功利性信用也是不可靠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功利性信用還只是中等層次的信用。
至於本原性信用則是強調信用旨意在於重視企業生存之本。重視從業者的為人之道。經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往與交換。這種交往與交換應遵循公開競爭和互利互惠的規則。這種規則要求交換雙方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經濟效益去增加經濟剩餘,把「餅」做大,從而讓對方也獲取儘可能多的利益。總之,交換雙方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講利己,也講利他。競爭和合作共存,利己與利他兼顧,這為企業創造了最好的生存發展條件和道路。而這就要求人們在經濟交往和交換中誠實守信,自覺地講究信用。謹守信用,既利他。又利己,是雙贏上策;而如果有意失信,則既損人,又害己,是雙輸下策。因此,本原性信用才是最高層次的信用,也是我們時代和現代市場經濟所最需要的信用。但是,要把俠義性、功利性信用提升到本原性信用的高度,要有深厚的信用文化底蘊,要以信用信仰作為思想基礎與行動指南。因為本原性信用實際上是把信用作為企業的生存之本,從業者的立身之基和為人之道,也就是信奉「信用至上」的原則。當然,本原性信用的建立與堅持,還需要確定利他意識,並把這種利他意識升為互惠,雙贏的思想境界。而這種利己與利他兼顧,互惠、雙贏的思想境界。也是信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原則。
再次,有助於形成信用建設所需要的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和機制
由於從主觀層面來看,信用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是源於人們內心的觀念和意識。因此,必須實行他律與己律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和機制。就是說,僅靠制度保障還不夠,還必須讓誠實守信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使守信履約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要深刻認識和接受這個道理,重視信用自律機制的建立,首先需要消除「制度萬能說」的不良影響,破除對制度的盲目迷信。實際上,任何制度,無論怎樣健全、完善,其作用依然是有限的,難免存在局限性。2002年成為美國公司的「造假年」,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因為在世界範圍內。美國是公認的法制國家,是法律制度最為完備、健全的國家。在這裡還有必要強調指出,法律本身也需要道德做基礎,而道德中包含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與規範。這是因為法律以及其他一切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制度。都需要忠誠、信守承諾的有關機構和人員去制定、刨建、推行和執行,它們才能發揮應有的效力。
而要讓誠信意識深入人心,讓企業和從業者。以及一切制度的有關機構和人員把誠信準則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按照誠信道德規範指導和約束自己,無疑要求信用文化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信用文化向企業組織和有關人員不斷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用教育,宣傳誠信道德,這就使人們具有應有的信用知識,並逐漸強化他們的信用意識,從而使之深入人心。
最後,有助於形成良好的信用建設氛圍
信用建設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而這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用文化提供。因為只有大力建設和弘揚信用文化,使企業及其他各種社會組織和各界群眾都有比較豐富的信用知識。較強的信用意識,才能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同時,信用文化有助於破舊立新,就是破除一切不利於信用建設的陳舊和錯誤的觀念,引導和幫助企業和人們建立起新的有利於信用建設的觀念。這樣,也就為信用建設掃除了思想觀念上的障礙,減少了阻力。
參考文獻
- ↑ 漢字與中華文化,搜狐,2017-06-14
- ↑ 探究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漢文字,搜狐,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