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1]

目錄

詩詞正文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2]

汝性不茹葷,清靜僕夫內。秉心識本源,於事少滯礙。

雲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觸熱藉子修,通流與廚會。

往來四十里,荒險崖谷大。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

浮瓜供老病,裂餅嘗所愛。於斯答恭謹,足以殊殿最。

詎要方士符,何假將軍蓋。行諸直如筆,用意崎嶇外。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4]「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5]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七)杜甫詩聖之謎

詩聖之家——杜甫草堂

參考資料

  1. 評價杜甫的詩句 360問答
  2.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詩詞文句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5.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