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俳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俳句,是由17音組成的日本定型短詩,從俳諧(誹諧)的首句演變而來。日本最早的俳諧出現於《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諧歌」58首),至江戶時代(1600年-1867年)則有從「俳諧連歌」產生的俳句、連句、俳文等。正岡子規把俳諧的首句從俳諧中獨立出來,單獨成體,稱為俳句[1]

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1. 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個日文音組成。音數多於五、七、五被稱為「字余」;少於五、七、五則被稱為「字不足」。
  2.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着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年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俳句中沒有季語被稱作「無季」;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季語被稱作「重季」[2]

著名人物

日本著名俳人室町時代(1392-1573)後期有宗鑒、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諧連歌作者;江戶時代有松永貞德,他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性,號稱「貞門」,可謂傾向於古典的一派。當時俳諧尚處於進入俳諧連歌的階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創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具有這一派特色的還有著名俳句家井原西鶴。一般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的散文風格熔鑄一爐,並加以發展,摒棄滑稽、娛樂等文字遊戲成分,使俳諧成為具有藝術價值的庶民生活詩。

17世紀日本俳諧曾一度中落,至18世紀下半葉,與謝蕪村號召「回到芭蕉去」,再度呈現繁榮景象。江戶時代脅句(配句)以下各句逐漸失去生色,但小林一茶在發句(起句)的創作上表現了突出成就。正岡子規作為明治(1868-1912)的俳諧復興者,明確提出連句(即俳諧連歌)非屬於文學的主張,提倡以連句的發句(起句)為「俳句」文學,依然保存了發句的格律,使它發展成為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此後,俳諧連歌逐步衰落,現代雖有少數人加以提倡,依然未見復興。後來曾有人主張廢除「季題」(稱為「無季俳句」),否定定型(稱為「自由律俳句」),但未成為主導力量。

視頻

俳句 相關視頻

陳黎談芭蕉、一茶俳句
世界最短的詩:俳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