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倒扎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倒扎龍

中文名稱:倒扎龍

科:薔薇科

別名:倒毒散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涼。歸心、胃、肝經

藥材分類:植物

倒扎龍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針刺懸鈎子RubuspungensCamb.的根。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解毒療瘡,活血止痛,止汗,止帶之功效。常用於瘡瘍腫毒,瘰癧,腰腿痛,帶下,盜汗。

信息

界:植物界

亞 門:被子植物亞門

門:種子植物門

目:薔薇目

綱:雙子葉植物綱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雲南、台灣、西藏等

形態特徵

匍匐灌木,高達3m。枝圓柱形,幼時被柔毛,常具較稠密的直立皮刺。

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2-6cm,頂生小葉柄長0.5-1cm,側生小葉近無柄,與葉軸均被柔毛,並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葉線形,有柔毛;小葉常5-7枚,稀3或9枚,卵形或三角狀卵形,2-5cm,寬1-3cm,先端急尖,頂生小葉常漸尖,基部圓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在脈上有柔毛,邊緣具尖銳重鋸齒或缺刻狀重鋸齒,頂生小葉常羽狀分裂。

花兩性,單生或2-4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直徑1-2cm;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針刺;雄蕊多數,直立,長短不等;雌蕊多數,基部具疏柔毛。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1.5cm。花期4-5月,果期7-8月。[1]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針刺懸鈎子。

分布區域

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200-3300m的山坡林下、林緣及河邊。

醫藥價值

一、

功能:解毒療瘡,活血止痛,止汗,止帶。

主治:用於瘡瘍腫毒,瘰癧,腰腿痛,帶下,盜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汗,止帶。主治腰痛,白帶,瘰癧,黃水瘡,盜汗。」

相關配伍

1、治白帶:倒扎龍15g,紅雞冠花6-9g。水煎服。

2、治瘰癧,黃水瘡:(倒扎龍)鮮品加過路黃,搗爛外敷。(出自《陝西中草藥》)

附註:同屬植物秀麗莓RubusamabilisFocke,又名:美麗懸鈎子。其根也作倒扎龍入藥。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青海等地。

採收加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抖掉泥土,切片曬乾。[2]

二、

拼音Dǎo Zhā Lónɡ

別名倒毒散

出處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懸鈎子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蔓生小灌木,疏生瘦細而微彎的皮刺。莖枝鋪散,紫褐色,具剛毛和柔毛,或無毛,有時着地生不定根。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7片,矩圓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5~4厘米,頂生小葉較大,菱狀卵形,長達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缺刻狀鋸齒,上面散生柔毛,下面有疏柔毛和皮刺;葉柄和葉軸具散生皮刺;托葉披針形,貼生葉柄上。花單生於短枝端或2~4朵集成傘房狀;花瓣5,白色,近直立;花萼密被皮刺,裂片寬披針形,先端尾尖,內外面均被柔毛。聚合果近球形,紅色。

生境分部生於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布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雲南、台灣、西藏等地。

性味辛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帶,止汗。治腰痛,白帶,瘰癧,黃水瘡,盜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外用:搗敷。

備註此外,尚有同屬植物秀麗莓的根,也作倒扎龍入藥。與本種的不同點是小葉7~11,花單生,直徑約4厘米,花瓣展開。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倒扎龍,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倒扎龍,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倒扎龍,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