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倒罐子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倒罐子根
7e05b2025a115e50940690e9ad2683e0.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378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倒罐子根

漢語拼音:Dǎo Guàn Zi Gēn
別名:無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止血,解毒
主治:咯血,痢疾,咽喉痛

倒罐子根

倒罐子根,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OsbeckiaopiparaC.Y.WuetC.Chen的根。具有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咯血,痢疾,咽喉痛。[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倒罐子根

拼音名:Dǎo Guàn Zi Gēn

英文名:Osbeckia opiparar C.Y.Wu et C. Che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sbeckia opipara C.Y.Wu et C.Che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的根。

採收和儲藏

秋後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

灌木,高0.3-1.2m。莖四棱形或稀六棱形,被平貼的糙伏毛或上升的糙伏毛,葉對生或有時3枚輪生;葉柄長0.5-1cm,密被平貼糙伏毛;葉片堅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5-11.5cm,寬2.3-3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具緣毛,兩面被糙伏毛、微柔毛及透明腺點;基出脈5。稀疏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花萼長約2.3cm,長壇形,外面被刺手狀有柄星狀毛及微柔毛,裂片4,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1.1cm;花瓣4,深紅色至紫色,卵形,長約2cm;雄蕊8,花葯具長喙,藥隔基部微膨大,末端具刺毛2;子房半下位,4室,先端具一圈短剛毛,上半部被疏微柔毛。蒴果長卵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長壇狀,中部略上縊縮,長1.4-2cm,被刺毛狀有柄星狀毛。花果期7-9月。生於海拔250-800m的山坡、山谷、水邊、路旁、疏林中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部

長江流域以南及台灣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

味甘;微;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主咯血;痢疾;咽喉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倒罐子根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倒罐子根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