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傳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倪傳鉞 | |
---|---|
倪傳鉞 | |
出生 |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香港 |
逝世 | 2010 |
職業 | 崑曲演員 |
知名作品 | 蘇州崑劇傳習所 |
倪傳鉞,崑曲藝術家教育家。原名筱榮,後易名宗揚。江蘇蘇州人。蘇州崑劇傳習所的傳字輩學生。2010年9月22日在上海去世,享年102歲。倪傳鉞於1922年進入崑劇傳習所學習崑曲老外,兼老生。出科加入「新樂府」昆班,後與周傳瑛、張傳芳、王傳淞等組織「仙霓社」進行演出。新中國成立後,倪傳鉞積極從事崑曲教學工作,培養了計鎮華等崑曲演員,窮其一生完成了保留、傳承崑曲的重大歷史責任。
生平
在虎丘小學初小畢業後,受同學顧傳玠的影響,於1922年初入崑劇傳習所。師承吳義生,工老外,兼老生。在師兄弟中文化基礎較好,又能刻苦鑽研,藝業進步甚快。出科後,轉入新樂府昆班,為班內挑大樑的老外。評論家黃南丁曾著文評述「新樂府」有「四個半全才」,倪即占其中一席。
倪傳鉞善長竹笛,能填詞譜曲,兼擅書畫。被譽為「傳」字輩中秀才,深受穆藕初等賞識。
1957年9月起,調任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教師,主教老外,兼授老生,參與培養了計鎮華、甘明智、姚祖福等優秀老生人才。1978年接受江蘇省蘇劇團邀請,出任崑劇教師,培養了楊曉勇、高雪生等第三代蘇、昆兼學兼演的老生新人。1981年11月,文化部、中國劇協等在蘇州聯合舉辦崑劇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他榮獲紀念匾,並在會上示範演出了名劇《交印》,獲行家的高度評價,稱其扮演的宗澤有「老將風度,衰而不竭,沉而見壯」,「確是不同凡響」。
他精心繪製的《崑劇傳習所舊址圖》在蘇州崑劇歷史陳列館展出後影響較大,已多次在有關崑劇專著中影印發表,原畫現珍藏於蘇州戲曲博物館。1986年起他積極參與文化部昆指委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向學員們傳授了《出罪》、《府場》、《鬧朝》、《撲犬》等折子戲。20世紀90年代後,因年事已高,平時深居簡出,以書畫自娛,但仍繼續參與輔導上海的業餘崑曲活動。1998年1月11日,上海崑曲研習社與上海崑劇聯誼會為70歲以上社員舉辦祝壽演出,傳鉞以九旬高齡粉墨登場,與師弟王傳蕖等合作演出了《不伏老·北詐》全出(飾徐茂公),創造了崑劇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蹟。
作品
傳鉞嗓音較老生稍闊,比白面略蒼,是典型的老外嗓子。他善於揣摩劇情,剖析角色,擅長做功,能戲頗多。飾演老外戲《八義記·鬧朝、撲大》中趙盾、《十五貫 ·判斬、見都、訪鼠、測字》中況鍾、《浣紗記·寄子》中伍子胥《繡襦記·打子》中鄭儋、《千忠戮·草詔》中方孝孺、《滿床笏·納妾、跪門》中龔敬、《千金記·鴻門、撇斗》中范增、《鳴鳳記·辭閣》中夏言、《荊釵記·開眼、上路》中錢流行以及老生戲《邯鄲夢·雲陽、法場》中盧生、《牧羊記·望鄉》中蘇武、《釵釧記·大審》中李若水等角色均稱拿手。尤其是在《如是觀·交印》中主演宗澤(老外),臨終將帥印託付岳飛時,一股忠義正氣,表現於眉目之間,又將垂危病情曲曲傳出,感人肺腑,成為蜚聲曲壇的看家好戲。
評價
傳鉞好學不倦,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擅長竹笛,能填詞譜曲,兼擅書畫。 曾於演劇之餘,從蘇州著名山水畫家陳子清習畫,得其真傳,造詣頗深,被譽為「傳」字輩中秀才,深受穆藕初等賞識。
香港演員羅家英通過微博表達對倪傳鉞先生的悼念,他稱「崑曲傳習所現在已成歷史,但永遠受人傳頌。我身為後輩,要向他們學習,除了藝術外,還有他們的品德,忠於本業,不離不棄,無論任何環境,絕不放棄。」 倪傳鉞生前所在的上海戲曲學院已向全國各崑劇團發去了唁電。倪傳鉞曾執教多年的江蘇省崑劇團表示:「倪老師走了,實際上不僅是『傳字輩』一代人的離去,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們作為崑曲後輩,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