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倫巴底大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位倫巴底大區的米蘭。 原圖鏈接

倫巴底大區(義大利語:Lombardia,發音:[lombarˈdiːa]),是義大利20個大區中最重要的大區,位阿爾卑斯山和波河之間,與瑞士接壤。人口佔義大利總數6分之1,區內最大城市為世界時尚之都-米蘭。

歷史

倫巴底大區有其歷史淵源,起源於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大約公元570年興起的倫巴底人。整個義大利北部應用「倫巴底」這名稱直至15世紀(在但丁神曲》中,嚮導維吉爾父母的祖籍即為此地)。據說倫巴底人說的「倫巴底語」是一種近似盎格魯-撒克遜語的日耳曼語,法蘭克人、巴伐利亞人及倫巴底人的貴族在多個世紀都有一個密切的關係。但究竟他們是否有應用這種語言作為自己的語言仍然是未知之數。

地理

倫巴底大區面積23,844平方公里,占全義大利國土7.9%;人口占全義的15.8%,區內12個省下轄:米蘭(Milano)、瓦雷澤(Varese)、科莫(Como)、松德里奧(Sondrio)、貝加莫(Bergamo)、佈雷西亞(Brescia)、帕維亞(Pavia)、克雷莫納(Cremona)、曼托瓦(Mantova)、萊科(Lecco)、洛迪(Lodi)等11個省及大小城市1546座,首府位於米蘭市。再細分為合共1,506個市鎮(comune),上至人口最多的米蘭,下至莫特朗尼鎮(Morterone)。人口密度約410人/平方公里,是義大利首要工業大區;交通方便,是東西歐的交通橋樑,也是連接歐洲大陸與地中海的樞紐。

倫巴第大區氣候溫和,大部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北部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為高原氣候,景色宜人。

經濟

GDP貢獻度歐洲最高

倫巴底大區的人均GDP高於義大利其它地區百分之30。根據2017年的歐盟統計處(Eurostat)資料,2017年全區GDP為4162億美元,人均GDP約4.2萬美元,為義大利最高。倫巴底是整個歐洲地區GDP第二高的地區,僅次於法國首都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很多外國或國有公司於米蘭都設有總部,倫巴底亦是很多頂級的足球、欖球、冰上曲棍球籃球球會的主場。

工業發達

倫巴底大區是義大利經濟最發達的大區,其GDP占義大利的20%(占歐盟的3%),出口總額占義大利的30%,進口總額占40%。服務業高度發達,是義大利全國的經濟重鎮,尤以紡織、塑膠、機床、皮革、農業及食品工業著稱,機器設備生產製造居領導地位。此區是東西歐的交通橋樑,也是連接歐洲大陸與地中海的樞紐。主要工業有冶金、化工、機械製造、飛機製造、汽車製造、皮革加工、紡織、製衣及絲綢印染和加工等。

首善之都-米蘭

倫巴底是歐洲三個最富有地區之一,首府兼第一大城市為米蘭,有103家外交機構。區內75萬家註冊企業,有800家多國公司,500家設在米蘭,義大利機床及機器人製造業的最大協會UCIMU的總部就設在米蘭附近,百分之五十四的義大利紡織設備的生產來自倫巴第區。紡織機器製造業協會ACIMIT的總部也在米蘭。

倫巴底大區位於阿爾卑斯山下。原圖鏈接

交通

機場

倫巴底有四個主要機場:米蘭的兩個機場被視為義大利最擁擠的航空中心,每年乘客流量多於三千萬人次,另外,因貝爾加莫國際機場的主要客流來自米蘭,因而被視為米蘭都會區的三大機場之一,多為歐盟各國往返米蘭的廉價航空公司航班。

  • 米蘭-馬爾彭薩國際機場(MXP)
  • 米蘭-利納特國際機場(LIN)
  • 貝加莫-奧里奧阿塞里奧國際機場(BGY)
  • Brescia Montichiari (VBS)

鐵路

倫巴底擁有北義最繁忙的鐵路樞紐米蘭中央車站,另外米蘭加里波底門站也是倫巴底另一大鐵路樞紐站,前往法國里昂和巴黎的tgv高鐵即從此站發車。城市軌道交通方面,倫巴底有兩座城市擁有地鐵系統: 米蘭地鐵是全義規模最大,最繁忙的地鐵系統,總長96.8公里,共113站,擁有4條運營線路(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五號線),一條修建中線路(四號線)。布雷西亞地鐵擁有一條線路,13.7公里,17站。

旅遊觀光

眺望阿爾卑斯山美景

在倫巴底大區內,遊客們既可以欣賞到壯觀的阿爾卑斯雪山,同時又可以享受各色湖泊區域的迤邐美景,可謂湖光山色、應有盡有。尤其是眺望阿爾卑斯山風景區雄偉壯觀,著名的有瓦奇婭萬娜山谷、瓦特麗耐山谷和卡莫妮卡山谷景色最為秀麗。許多世界聞名的度假場所也都紛紛坐落於阿爾卑斯山風景區,諸如托納雷度假勝地,波爾彌奧度假勝地、李維諾度假勝地和馬代西莫度假勝地,所有冬季雪上運動愛好者們,都可以在這些度假場所找到頂尖的雪上運動設備和器材,稱得上雪上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另外,位於加爾達湖東部,類似西莫內這樣的著名城鎮,也是倫巴底大區內享譽盛名的旅遊勝地。還有,早已為全世界遊客所熟知的旅遊景點像科莫湖、馬焦雷湖,有著湖畔櫛比鱗次具有貴族格調的度假小別墅如詩如畫、每年吸引成千上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旅遊渡假。

除阿爾卑斯山壯麗美景,倫巴底大區中部波河平原也是風光明媚,種植著稻田和散佈著水渠的低地十分具有特色,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肥沃的土壤,是典型的洛梅利納景色。

文化藝術

倫巴底大區內具有特色的景色很多,包括天然山水風景、藝術文化作品、建築雕塑藝術等。

  • 貢紮加和薩比奧內塔管理下的曼托瓦(曼圖亞)地區內有許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保護的文化旅遊景點,並且這個城鎮本身被稱之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鎮風貌的「最理想代表」。
  • 瓦雷澤和奧索丘地區內還擁有具有濃重宗教色彩的聖山和朝聖者之路。
  • 卡莫妮卡地區內有具有考古價值的史前岩洞壁畫;洞穿阿爾布拉和貝爾尼娜山脈的蜂窩狀鐵路;克雷斯波德阿達地區內具有17世紀風格的工業建築和米蘭聖母感恩教堂內的舉世聞名的達芬奇名作《最後的晚餐》。

教堂劇院林立

  • 世界著名的斯卡拉大劇院也是位於米蘭境內不容錯過的旅遊景點。
  • 米蘭最宏偉的建築——米蘭大教堂令人歎為觀止,整座教堂都由白色大理石建造,是要獻給聖母瑪利亞。
  • 蒙紮地區有賽車跑道、皇家別墅、圓形教堂的巨大天然公園,其中圓形教堂看護著古代的「鐵皇冠」,這頂皇冠還包含有當初耶穌受難時的一片指甲。
  • 佈雷西亞地區內的聖薩爾瓦托雷寺廟也是一處旅遊景點;
  • 克雷莫納的小提琴製造商舉世聞名,斯特拉迪瓦裡是他們地區小提琴製造行業的第一位匠師。
  • 帕維亞省內擁有「100座塔」 和維斯康蒂城堡,同時帕維亞大學也十分著名。
  • 瓦雷澤被譽為「花園之城」,一年四季繁花盛開。

美食

倫巴底美食的種類繁多,有美味的特色藏紅花燴飯、米蘭特色炸肉排、帕維亞的特色蛋湯和豬肉炒捲心菜、瓦爾特利納地區的牛肉土豆炒飯和生火腿,合瓦爾茲地區的淡水魚和風乾鮭魚。其中最著名的還屬產於義大利戈爾貢左拉地區的上等羊乳酪。而米蘭大蛋糕與薩拉諾的杏仁餅乾 ,曼托瓦蛋糕,克雷莫納的果仁糖都是聞名於世的義大利甜點。葡萄酒方面,瓦爾特裡納區域的格魯梅洛、地獄和薩塞拉葡萄酒都十分著名;法蘭西科特、博納爾達和帕爾維亞的巴貝拉的汽酒則更為出名。

動態追蹤

義大利武漢肺炎重災區,圖片來源:北義封鎖區450台僑平安 台灣留學生多已離開中央通訊社
義大利重災區-倫巴底大區,圖片來源:義大利確診破150人 倫巴底封城 米蘭停課-民視新聞youtube

受新冠肺炎衝擊而封鎖

2020年2月底,義大利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最多確診病例就在倫巴底大區。3月7日晚間義國政府發佈緊急封城法令:倫巴底大區全面封城,還涉及包括鄰近的其他大區,持續到4月3日。繼倫巴底大區被封鎖0後,義大利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總理頒布禁令封鎖全國。

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3月8日凌晨2時召開記者會表示,封鎖範圍包括倫巴底大區全境,以及鄰近大區的帕瑪(Parma)、摩德納(Modena)、比森薩( Piacenza)、雷焦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里米尼(Rimini)、佩薩羅-烏比諾(Pesaro and Urbino)、威尼斯(Venezia)、巴多瓦(Padova)、特雷維索(Treviso) 、亞歷山德里亞(Alessandria)、韋塞利 (Vercelli)阿斯提(Asti)、諾瓦拉省(Novara)、韋爾巴諾-庫西奧-奧索拉省(Verbano Cusio Ossola)、共14個省份。

義國4分之1人口遭隔離

自從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在義大利爆發以來,確診人數暴增,病患如海嘯般湧入醫療機構。為了遏止疫情持續升高,義國政府下達「緊急封城令」,倫巴底大區遭全面封鎖,其餘區域的14個省份也被納入「隔離紅區」,人員未經許可不得出入,包括米蘭、威尼斯等大城在內,估計高達1600萬居民──亦即全國4分之1人口──遭隔離,受創慘重。

羅馬當局也宣布關閉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劇院、電影院與舞廳,所有宗教儀式(包括喪禮)、運動比賽停止舉行。咖啡廳與餐廳可以繼續營業,但時間限於上午6點至下午6點,而且顧客之間至少要有1公尺的距離。包括大學在內的義大利各級學校,上星期就已停課[1]

死亡人數僅次中國 執政黨黨魁也中鏢

根據義大利當局通報,單單3月7-8日兩天新增1332人確診,累計確診病例已達6012人,逾半數在倫巴底大區(Lombardia),另外還有5000多起一驗呈陽性的疑似病例。是時,義大利不只是全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此外,身為義大利執政聯盟的民主黨黨魁靜格雷迪(Nicola Zingaretti)7日也宣布確診[2]

視頻

義大利確診破150人 倫巴底封城 米蘭停課-民視新聞
義大利封閉1/4居住區 米蘭爆發逃難潮-民視新聞
Number of coronavirus cases in Italy soar to more than 5,00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