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做有溫度的教育者(閔正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做有溫度的教育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做有溫度的教育者》中國當代作家閔正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做有溫度的教育者

教育呼/喚張弛有度,提倡科學思維與充滿溫情,因為教育者面對的是每一個如此不同的生命

站在新的時間起點,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使命,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立德樹人,不能坐而論道,只能靠潤物無聲。「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的溫度來源於教育者內心的教育情懷。做有溫度的教育者,因為溫度是一種責任,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情懷

教育,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


教育,就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師生的相遇,彼此關照,相互溫暖,感受美好。

一直以來,我們班有個約定俗成的做法,即每個月在教室里舉辦一次舞會。活動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班級凝聚力和歸屬感。

阿哲,是班級里的一位內向、特別靦腆的男生。他走路的姿勢,搖搖晃晃,慢慢吞吞,憨態可掬,像一隻呆萌的企鵝。每次舉行舞會時,阿哲總是感到非常尷尬。要麼不參與,要麼請假,如同一位局外人。

有一次,我注意到阿哲在教室角落裡緩緩地練習舞步,馬麗是他的舞伴。

在音樂的伴奏下,他顯得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因為緊張,他時不時地踩到馬麗的鞋子。馬麗不惱不怒,鼓勵他繼續練習。阿哲的臉漲得通紅,愈發襯託了他的窘態。

馬麗是班裡最受歡迎的女孩之一,漂亮大方,熱情奔放。

整個學習過程,阿哲特別專注。他的臉像一朵盛開的白蘭花,彎彎的眉毛在笑,洋溢着青春的氣息。

第二天課間,我公開表揚了他主動邀請女生學習舞蹈的精神。

在接下來的舞會中,阿哲一改往日裡的羞澀,非常紳士地邀請班級里的女生跳舞。沒有人拒絕他,更沒有人嘲笑他。

走出舒適圈是個極其勇敢的過程,阿哲學習舞蹈挑戰自己的舉動,是對自我的一種突破。這是一種向上、向善的精神,這個世界會因我們的努力而更加溫暖而美好。

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熱愛

教育,就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教育者溫柔對待學生,同時也被學生溫柔以待,彼此成全。

阿蓉是我們學校話劇的旁白員。因為怯場,她習慣性地忘記台詞。

「如果你發現自己忘記了台詞,」我建議,「暫停一下,盯着觀眾,若無其事的樣子,為回憶台詞贏得時間。表演是理解角色內心感受的呈現,自然流露才叫創作。僅憑記憶背誦出來的台詞是缺乏情感張力的。」

那場話劇在體育館如期舉行,備受期待。

開幕之夜,幾千名觀眾聚集在台下,掌聲經久不息。上台解說時,阿蓉緊張得語無倫次,瞬間腦海中一片空白,那是一種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感覺。那一刻,整個演出現場鴉雀無聲。

時間仿佛靜止一般,每一秒是如此漫長。

她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堅持到最後的。表演結束後,她匆忙跑到後台嚎啕大哭。她認為自己的表現一定會讓現場的每個人很失望。

校長走上舞台祝賀全體演員時,阿蓉羞愧地不敢直視校長的眼睛。校長走到阿蓉跟前,與她親切握手,誇讚她的「暫停」設計如此巧妙,任何語言在那個情境下都是多餘的,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完美效果。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與激勵。

教育者內心豐盈,說話有風度,做事有溫度,為人有氣度,上課有深度,著書有高度,不要讓愛因急躁的情緒而停滯。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守望!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培養生命、完善生命、生成生命的事業。

教育者應該勤學善思而不自滿,全面發展而不懈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博大的愛心、高度的責任感、勤勉的敬業精神,去引領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

在選擇面前,教育者應該有捨棄的勇氣,有眾行的智慧,更有超越小我、始終如一的方向。有了這樣的信念,就能不斷開拓學習的新途徑。

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文化人的過程,是一個以人育人的過程,是一個引領個體生命覺醒並邁上自我成長之路的過程。真正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浸潤過程。

教育者不應該因自己的渺小,而放棄生命中的熱情、真誠與耐心,放棄對其他生命的溫暖、托舉與責任。做有溫度的教育者,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做有情懷的教育者,讓學校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生的心靈揚起風帆。

師者如光微以致遠。正確認識教育的幸福與快樂,學會感恩,把握現在,珍惜擁有。

有溫度的人生更值得眷戀。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職業幸福的真正根源。[1]

作者簡介

閔正威,信陽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省西華縣第一高級中學英語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周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周口市青年科技專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