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健脾和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健脾和胃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醫藥名詞 健脾和胃:治法。針對脾胃虛弱、脾胃不和之證,採用補益脾氣,調和脾胃之氣,達到脾升胃降的治法。適用於胃脘痞滿,隱痛綿綿,食入不化,便溏等。常用藥物有人參、白朮、茯苓、木香、砂仁等。代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來源於《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詞典》,主編:李振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出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健脾和胃處方組成黨參、白朮、茯苓

功   能健脾和胃,調理升降處方分析脾主升清,升則健

飲食調養

滋脾養胃湯 【處方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麥芽、枳實、厚朴、半夏、陳皮、生薑、丹參、砂仁殼。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調理升降。主治胃痛之因脾運不振、濕滯中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者,症見胃脘脹痛,以痛為主,喜按,進食稍多則脘脹,泛酸噯氣,納呆食少,舌苔薄白,脈細滑。

處方分析

脾主升清,升則健;胃主降濁,降則和。《吳醫匯講》云:「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董氏非常重視調理脾胃的升降氣機,特設升清降濁兩組藥物理順中焦氣機,以達到健脾和胃之目的。方中用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麥芽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用枳實、厚朴、半夏、陳皮、生薑理氣化滯,降胃泄濁;用丹參和血化瘀止痛;砂仁殼芳香醒脾,行氣寬中而不傷胃津。

全方有升有降,有補有瀉,升降脾胃,調理氣機,兼和血絡,故能取得噯惡平、泄利止、濕濁化、痞滿除、脾運健、 胃納增之佳效。[1]

參考文獻

  1. 健脾和胃,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