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傅袛 |
西晉後期重臣 |
字 號 :字子莊 民 族 :漢 爵 位 :靈州縣公 官 職 :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 追 贈 :太保(漢趙贈) 出 生 地 :北地郡泥陽縣(今甘肅正寧縣米橋鄉) 出生時間 :245年 去世時間 :312年 主要作品 :《請原楊駿官屬啟》《與楊駿書》 主要成就 :造沈萊堰,使兗、豫二州無水患 |
傅祗(zhī)(245~312年),字子莊,北地郡泥陽縣(今甘肅正寧縣米橋鄉)人。西晉後期重臣,曹魏太常卿傅嘏之子。
- 初仕曹魏,襲封陽鄉侯。五等爵制建立後,封為涇原縣子。
- 西晉初年,歷任太子舍人、散騎侍郎,出任滎陽太守,建造沈萊堰解決黃河泛濫問題,得到百姓立碑稱頌。
- 入為廷尉、散騎常侍、侍中,參與誅殺楊駿。八王之亂時,拜中書監、右僕射、左光祿大夫、司徒等職。
- 永嘉之亂後,設立行台,募集義軍,試圖營救晉懷帝司馬熾。
- 永嘉六年,病逝,時年六十九歲,追贈太保。
- 傅祗著有文章駁論十多萬字。《全晉文》收錄有《議魯相請尊祀孔子廟》(此篇存疑)、《請原楊駿官屬啟》、《與楊駿書》。 [1]
人物生平
因孝知名
- 傅祗(zhi)為曹魏太常傅嘏之子。正元二年(255年),傅嘏逝世,傅祗繼嗣承襲陽鄉侯爵位。咸熙元年(264年)復建五等爵,傅祗因父功改封涇原子。傅祗為人至孝,年少已知名,以才能和識見明達精練見稱。先後擔任太子舍人、散騎黃門郎和滎陽太守等職,任滎陽太守期間建造沈萊堰解決影響兗豫兩州黃河泛濫的問題,百姓因而為傅祗立碑稱頌。傅祗後兼廷尉,又遷任散騎常侍、左軍將軍。 [2]
因諫獲免
-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逝世。遺體尚未下葬,輔政的太傅楊駿卻為取悅人心,打算進封眾人封爵。傅祗則寫信給楊駿,以皇帝新死、臣下不應論功為由反對,但楊駿不聽。不久傅祗調任侍中。
- 元康元年(291年),賈后密謀誅除楊駿,當時有宮中發生事變的傳聞,洛陽宮南門雲龍門封閉,楊駿召集眾官到府第商議,但楊駿最終未能決定有作何行動。傅祗於是自請與尚書武茂入宮察看情形,作揖而走,其餘一眾官員亦離開。當晚楊駿就被誅殺。楊駿死後,尚書左僕射荀愷因與太子少師裴楷不和,因而以裴楷兒子是楊駿女婿而將裴楷收付廷尉,而楊駿屬官很多也被送到廷尉審判。傅祗不單證明裴楷無罪,又以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不誅殺曹爽府中司馬魯芝,日後更任用他為青州刺史的事例,上書表示不應一併誅除楊駿屬官。最終他們都獲下詔赦免。[3]
屢次升遷
- 傅祗及後除任河南尹,還未授官,就改任司隸校尉,因在誅除楊駿一事的功勳而應封郡公,但傅祇堅決辭讓,只接受封靈州縣公。又分原四千戶食邑中的二千二百戶給幼子傅暢封爵;更以原本封爵賜給侄兒傅雋,改封為東明亭侯。同年,楚王司馬瑋以賈后假造的皇帝詔書誅除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傅祗因接詔後遲疑而遭免官。一年後任光祿勛,後又因公事而免職。 [4]
- 元康六年(296年),氐人齊萬年獲秦雍兩州的氐族和羌族叛民推舉為主,並稱帝反晉。傅祗任行安西軍司,加散騎常侍,與安西將軍司夏侯駿一同討伐齊萬年,但無甚進展,直至三年後才在孟觀的努力下平定齊萬年。戰後曾先後任衛尉和散騎常侍,後加光祿大夫,門前施放行馬。
- 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誅除賈后並輔政,任命傅祗為中書監,續任散騎常侍,加光祿大夫,以穩定朝臣之心。傅祗雖然以病推辭,但司馬倫仍派御史帶他就職。王戎、陳准等人知傅祗就任,都安心地說:「有傅公居官任事,我們這些人就無憂了。」不久後,司馬倫誅殺了對自己不滿的政敵淮南王司馬允,並派人逮捕司馬允的同母兄、吳王,將其司馬晏交付廷尉處置,想趁機殺死他。傅祗在朝廷上嚴正地為司馬晏爭辯,群臣也同時勸諫,司馬晏這才免於一死,被貶為賓徒縣王。
- 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倫篡位後,傅祗改任右光祿大夫、開府,加侍中。四個月後,司馬倫就被齊王司馬冏所領的討伐軍擊敗並被誅殺,並迎晉惠帝復位。傅祗即以曾經受司馬倫任命而請辭,但不被准許;及後廷尉以司馬倫篡位時的禪讓詔書出自中書省,追究傅祗,但都獲赦免,後來更以傅祗並非撰寫詔書草稿者而恢復其光祿大夫官職。傅祗其後轉任太子少傅。 [5][6]
位列三公
- 光熙元年(307年),晉惠帝逝世,皇太弟司馬熾(晉懷帝)即位,傅祗改任光祿大夫、侍中,不久加尚書右僕射、中書監。傅祗在當時作為首輔大臣,常常宣揚君臣之間謙讓的道理,令兩者之間和睦共處;同時又因通曉國家體制,亦多參與朝廷制度的事。傅祗後轉任左光祿大夫、開府,行太子太傅,侍中。
-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傅祗升任司徒,他因病請求遜位。懷帝不同意,允許他「板輿上殿」。同年,大將軍苟晞上表遷都倉垣,懷帝最終決意遷都,並派傅祗到河陰營治舟船準備懷帝水路交通之用,但懷帝礙於盜賊橫行而不能離開洛陽。及後漢趙軍攻破洛陽,將懷帝擄至平陽。傅祗於是與苟晞共建行台,設於河陰,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身份傳檄四方,並派兒子傅宣與尚書令和郁向方鎮長官徵集義軍營救懷帝,自己屯盟津小城。又命傅暢為河陰縣令,等待傅宣。[7]
忠績未申
- 永嘉六年(312年),漢趙河內王劉粲進攻傅祗所駐的盟津,此時傅祗卻於此時因急病逝世,享年六十九歲。傅祗臨終前,自認為「義誠不終」,於是強撐病體,執筆寫作以告戒勉勵自己的兩個兒子傅宣、傅暢,文辭的感情真摯懇切,看過此書的人都感激奮發。隨後城池陷落,劉粲將傅祗的孫子傅純、傅粹及官民兩萬餘戶遷至平陽。漢趙昭武帝劉聰追贈傅祗為太保,並任命傅純、傅粹為給事中。[8]
人物成就
- 傅祗任滎陽太守期間,以建造沈萊堰解決影響兗豫兩州黃河泛濫的問題而受百姓立碑稱頌。晉懷帝被俘後,他與苟晞共建行台,並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身份傳檄四方,並派其子傅宣向方鎮長官徵集義軍,以營救懷帝。[7]
人物評價
- 王戎、陳准等:傅公在事,吾屬無憂矣。[9]
- 劉聰:尊公(傅祗)雖不達天命,然各忠其主,吾亦有以亮之。 [10]
- 房玄齡等《晉書》:①傅祗名父之子,早樹風猷,崎嶇危亂之朝,匡救君臣之際,卒能保全祿位,可謂有道存焉。②子莊才識,爰膺袞職。忠績未申,泉途遽逼。[9]
- 宋朝王欽若:傅祗為右僕射,明達國體,朝廷制度多所經綜。[11]
史料記載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 [9]
- 《資治通鑑》
參考資料
- ↑ 《全晉文·卷五十二》.漢典古籍.2014-06-13
-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祗字子莊。父嘏,魏太常。祗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識明練稱。武帝始建東宮,起家太子舍人,累遷散騎黃門郎,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母憂去職。及葬母,詔給太常五等吉凶導從。其後諸卿夫人葬給導從,自此始也。服終,為滎陽太守。自魏黃初大水之後,河濟泛溢,鄧艾嘗著《濟河論》,開石門而通之,至是復浸壞。祗乃造沈萊堰,至今兗、豫無水患,百姓為立碑頌焉。尋表兼廷尉,遷常侍、左軍將軍。
-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時將誅駿,而駿不之知。祗侍駿坐,而雲龍門閉,內外不通。祗請與尚書武茂聽國家消息,揖而下階。茂猶坐,祗顧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內外隔絕,不知國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驚起。駿既伏誅,裴楷息瓚,駿之婿也,為亂兵所害。尚書左僕射荀愷與楷不平,因奏楷是駿親,收付廷尉。祗證楷無罪,有詔赦之。時又收駿官屬,祗復啟曰:「昔魯芝為曹爽司馬,斬關出赴爽,宣帝義之,尚遷青州刺史。駿之僚佐不可加罰。」詔又赦之。祗多所維正皆如此。
-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除河南尹,未拜,遷司隸校尉。以討楊駿勛,當封郡公八千戶,固讓,減半,降封靈川縣公,千八百戶,餘二千二百戶封少子暢為武鄉亭侯。又以本封賜兄子雋為東明亭侯。楚王瑋之矯詔也,祗以聞奏稽留,免官。期年,遷光祿勛,復以公事免。
-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倫篡,又為右光祿、開府,加侍中。惠帝還宮,祗以經受偽職請退,不許。初,倫之篡也,孫秀與義陽王威等十餘人預撰儀式禪文。及倫敗,齊王冏收侍中劉逵、常侍騶捷、杜育、黃門郎陸機、右丞周導、王尊等付廷尉。以禪文出中書,複議處祗罪,會赦得原。後以禪文草本非祗所撰,於是詔復光祿大夫。子宣,尚弘農公主。上尋遷太子少傅,上章遜位還第。
- ↑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及成都王穎為太傅,復以祗為少傅,加侍中。
- ↑ 7.0 7.1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遷司徒,以足疾,詔版輿上殿,不拜。大將軍苟晞表請遷都,使祗出詣河陰,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及洛陽陷沒,遂共建行台,推祗為盟主,以司徒、持節、大都督諸軍事傳檄四方。遣子宣將公主與尚書令和郁赴告方伯征義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暢行河陰令,以待宣。
- ↑ 《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聰贈祗太保,純、粹皆給事中……
- ↑ 9.0 9.1 9.2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國學網.2014-05-03
- ↑ 《晉書·卷一百二·載記第二》.國學導航.2016-12-03
- ↑ 《冊府元龜·卷四百六十二》.國學導航.201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