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洛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傑克遜·波洛克)
前往: 導覽搜尋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也被公認為是美國現代繪畫擺脫歐洲標準,在國際藝壇建立領導地位的第一功臣。1929年就學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本頓。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於地面,用鑽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其創作不作事先規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四周隨意走動,以反覆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人稱「行動繪畫」。此畫法構圖設計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識,具有鮮明的抽象表現主義特徵。主要作品有《秋韻:第30號》、《薰衣草之霧:第1號》、《大教堂》、《藍杆:第11號》等。

人物簡介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出生日期1912年1月28日,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人)是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運動的主要力量。其名字又譯做傑克森·波拉克,以巨幅的"滴色"畫(如《第一號》,1948)而獲殊榮。他把自己的作品題材解釋為繪畫自身的行動。他的創作並沒有開始的草圖,而只是由一系列即興的行動完成作品。他把棍子或筆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琺瑯和鋁顏料的罐子中,然後把顏色滴到或甩到釘在地上的畫布上,憑着直覺和經驗從畫布四面八方來作畫。這些留在畫布上縱橫交錯的顏料組成的圖案具有激動人心的活力,記錄了他作畫時直接的身體運動,於是觀眾可以分享到創造這些色跡的經驗。

主要經歷

傑克遜·波洛克生於懷俄明州,後來於1929年移居紐約,在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 門下學習。他從象徵藝術上轉移,並發展了一個在帆布上噴塗和滴顏料的繪畫技術。 他是20世紀美國抽象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視為二戰後新美國繪畫的象徵。[1]

1938年到1942年間,他為聯邦藝術工程工作;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通過"文化自由議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受到中央情報局的支持。

波洛克的創作過程與眾不同,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或牆上,然後隨意在畫布上潑灑顏料,任其在畫布上滴流,創造出縱橫交錯的抽象線條效果。波洛克有時還用石塊、沙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和顏料在畫布上摩擦。他摒棄了畫家常用的繪畫工具,繪畫時完全擺脫受制於手腕、肘和肩的傳統模式,行動即興、隨意,這種方法被稱為行動繪畫或抽象表現主義。

早年在紐約市藝術學生聯合學院時受業於本頓。30年代參與聯邦政府藝術規劃工作,二次大戰後他已成為新美國繪畫的象徵。

1947年後,波洛克進行大幅滴灑繪畫的實驗,他的滴灑是一種不受控制的直覺行動,富有形體、輪廓線的壓力和韻律變化。畫布的每一部分都承受同等的份量,他創造了一個均勻的,沒有高潮的表面,迫使眼睛在他纏結的網和團狀顏料迷宮似的小徑中,不斷地尋覓掃視和不斷地往返不息。他這種獨特的風格具有自由的、忽視客觀的、空間劃界的特點。

波洛克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滴畫",他的滴畫成了無拘無束的美國性格的典型表現,成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經典作品。[2]一位見過波洛克的人回憶道:"進入波洛克的畫室就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藝術家把他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完全展露在他的畫室之中。畫室的一邊是大聽大聽的顏料罐子,牆上案上到處是顏色的滴痕。另一邊是他的尺度巨大的作品,波洛克經常坐在前面沉思好幾個鐘頭,他臉上的線條很硬,而且經常眉頭緊鎖,顯然,波洛克的每一幅作品都不是輕易 《第31號》傑克遜·波洛克 《第31號》傑克遜·波洛克 畫出來的。當他作畫的時候,他沉湎於嚇人的行動之中。"評論家稱他的畫為"行動繪畫",這樣一來畫家在畫布上呈現給我們的已經不是一張畫,而是在畫布上的行動過程,畫面成了畫家行動的場所,畫布成了畫家行動的記錄。

波洛克創立的行動繪畫意義是:一,改變了傳統架上繪畫的觀念,繪畫不再是美學的設計,而成了承擔由內心支配的人的運動的載體;繪畫不再是通過形象或形式來象徵地表現情感,卻成了畫家情感流瀉的直接記錄。二,改變了繪畫的空間,在行動繪畫中不再存在前景和背景,傳統的構圖關係消失了,一切空間關係不復存在了,是一個畫家參予的畫面。三,畫面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沒有主次,漫無邊際,繪畫僅作為這無邊際整體中的一塊,這種繪畫可以任意分割。

波洛克的畫根本意義在於擺脫一切束縛,追求極端的自由和開放,它促使了人類大膽創造意識的發展。

波洛克最輝煌的時刻開始於1950年,單是這一年他就創作了《秋天的韻律》、《第三十二號,1950》兩幅作品。但波洛克並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傳統創作的精神激發了他的靈感,但自我封閉的個性加上對社會、對文化的不滿,將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淵。他一生窮困潦倒,終日以酒為伴。

1956年,在一場車禍中,44歲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電影作品

波洛克的故事在2001年已被拍成電影Pollock,由艾德·哈里斯Ed Harris主演,得到了兩座奧斯卡金像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