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傣族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傣族史

傣族(Dai Nation),又稱泰族(Tai Nation),自稱發音介於「dǎi」與「tài」之間、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國和老撾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少數民族。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先後被中國史籍稱作「哀牢夷」(或「撣人」)、「烏蠻」(或「白蠻」)、「僰人」(或「白人」)、「僰夷」(或「白夷」)、「百夷」、「擺夷」等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族統稱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Thai(泰)」、老撾被命名為「Lao(佬)」、緬甸被命名為「Shan(撣)」、印度被命名為「Assam(阿薩姆)」、中國被命名為「Dai(傣)」。

簡介

傣族起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在傣族先民活動的瀾滄江、怒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其中的「玉水坪遺址」(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經鑑定至少有一萬多年歷史、「塘子溝遺址」(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經鑑定至少有八千多年歷史;從出土的房屋遺蹟、用火遺蹟、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實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建立若干個小國,其中「勐掌」(「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之地」、「象之國」,「勐掌」包括瀾滄江兩側的保山盆地、漕澗盆地、彬陽盆地)勢力最大;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將「勐掌」記為「乘象國」。公元前五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小國以「勐掌」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勐掌」君王成為整個聯盟國家的共主,各國民眾稱其為「詔隆」(多譯寫為「九隆」、意為「大王」)、各國君王稱其為「哀隆」(多譯寫為「哀牢」、意為「大哥」),「勐掌」也逐漸被稱為「勐達光」(意為「中央之國」,「達光」意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為「中央、中心」)。《華陽國志》、《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傣族聯盟國家記為「哀牢國」,傣文典籍則記為「勐達光」(音譯「達光國」、意譯「中心國」)。公元前109年,漢朝吞併滇國(滇池、撫仙湖周邊)後,征討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順勢進入更西邊的「勐達光」(哀牢國)領土設置軍事據點(縣);之後百餘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漢,皆被漢朝追入「勐達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終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評價

十三世紀中後期,蒙古大軍征服蓬國、泐國等傣族國家,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六路總管府、徹里軍民總管府等地方行政機構。蒙古人征服傣族期間,導致大量傣族進一步向南、向西遷徙,增強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實力。此時,孟人因內亂,不斷將勢力向南收縮;緬人也因蒙古大軍擊潰後,勢力逐漸衰弱;阿薩姆地區各部族也在戰亂中。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國在得到眾多傣族充實後,逐漸強大起來。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北部地區,阿瓦王國統治了緬甸中北部地區,瀾滄王國統治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阿薩姆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隨着蒙古大軍戰線的拉大,北部傣族也在反抗蒙古大軍中逐漸占據優勢,建立了強大的麓川王國,1310年,「勐卯」傣族土目更替,新土目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漢法」,隨後幾年開始不斷征服周邊地區,「勐卯」傣族土目逐漸成為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傣泰民族共主,形成聯盟國家「勐卯龍」。統治了今雲南西部、雲南西南部、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各地傣族政權也相繼臣服。十四世紀末,明朝占領雲南後,臨近明朝的麓川王國與明軍發生長期戰爭,明朝發動三次大規模征討麓川的軍事行動。與明朝較遠的阿薩姆、阿瓦、蘭納、阿瑜陀耶(已取代素可泰)、瀾滄等傣族王國則趁機發展壯大。 十五世紀中期,麓川王國在與明朝的戰爭中逐漸落下風,被迫放棄北部大部分領土,轉向南部發展。1527年,麓川國王思倫興兵南下占領阿瓦王國,繼續以阿瓦為根基擴展勢力。[1]

參考文獻

  1. 傣族史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