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兒時走親戚(李方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兒時走親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兒時走親戚》中國當代作家李方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兒時走親戚

母親有五姊妹,兩個兄長,兩個妹妹。在我少小的時候,每到春節,拜年走親戚算是一件大事。

我母親是個多產的母親,除了流產的那個不算,一共生了九個兒女。可惜父親早逝,四十歲那年就走了,不然,還不知要生多少個孩子。後來由於遇上災荒年,一個哥哥因餓而飢不擇食,誤吃了有毒的果子,足足嘔吐了一天一夜後,不治而亡,我的一個弟弟,也不到一歲就早早夭折。

其餘七姊妹算是命大,在母親膝下,一個個蓬蓬勃勃地長大起來,而且個個都長得毫不遜色。我的五個姐妹們,也像「五朵金花」似的水靈鮮活,充滿青春氣息,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努力成長為務農和生活的好手。

一家人口多,最怕過年,也最怕走親戚,但又不得不走。舅舅家要先走,姨媽家自然也要去。我家姊妹都愛面子,每年過春節走親戚,都要穿新衣,沒有新衣穿都不敢出門。我母親最愁的就是過年,除了準備一些年貨,就是要想盡辦法為兒女做一套新衣,一雙新鞋子。

每年臘月的這一個月,是母親最忙最累的一個月。每晚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一針一線地納鞋底,我不知母親要用多少個夜晚,才能為我們做一雙新布鞋,有多少次我一覺醒來,母親還在油燈下穿針引線。做好了鞋子,母親又用平常精打細算節儉下來的錢,用隊裡分得的布票去供銷社扯布料,然後請裁縫師傅為我們量身做衣裳。好多年了,我沒有看見母親為自己做一件像樣的衣服,穿的還是父親為她做的。母親的衣服,真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我的外祖母家原在攸縣「官田」鎮,後來由於修酒埠江水庫,把「官田」淹沒了,「官田」人「走水」那年,我的外祖父外祖母都不在了,母親八歲時就做了余家的「童養媳」。兩個舅舅就在「走水」時,大舅到了酒埠江水庫的上游,鸞山鎮山門洪村倉下組,二舅到了鸞山鎮江邊村江上組,兩個舅舅雖然在一個鎮,但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相距幾十華里。而兩個姨媽也相繼嫁到與鸞山鎮相鄰的黃豐橋鎮。我母親後來與攸縣人民鐵廠做會計出身的父親結了婚。

所以說我母親五姊妹,都住在不同的地方。過年拜年走親戚,就自然成了大事難事了。但不管怎樣,親戚是一定要走的,特別是過年去舅舅家拜年,更是少不得,這是禮節。大年初一,先是去鄰居家拜年,初二日就要去兩個舅舅家,先是大舅家,大舅家離二舅家要遠一些,在大舅家吃了中飯,再去二舅家,然後吃了晚飯回來。去舅舅家,母親要準備一些比較貴重的禮物,比如送上一塊布料什麼的,一般要湊齊「四色」,舅舅為大,而去姨媽家,基本上是沒有,再多是包一些「土果子」。但我小時候喜歡走親戚的還是姨媽家。去姨媽家當天回不來,必須得住下。如走路要翻山越嶺,涉水過河,如坐「汽划子」船也行,那先要走十五里山路,再到山門洪碼頭,買票坐「汽划子」船。我不記得當時當「汽划子」船,全票多少錢,半票要多少錢,但記得那時,我還是半票,我只有八九十歲的光景,小時候又不長個,還很瘦弱。

說來坐「汽划子」船的次數少,走路的時候多,坐「汽划子」船,要經過已被攔河水淹沒的「官田」,但可望見杵在半山腰那個一半已沒在水裡的「碉堡」,也不知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留下的。我招工參加工作那年是坐「汽划子」船走的,後來因為修通了公路,再也不走水路,不坐「汽划子」船,後來也聽說這座「碉堡」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坍塌了。

如步行去姨媽家,也要經過山門洪,先過倉下,翻一座大山,來到蘭水邊,就可望見河對岸的姨媽家了,但還得去下游過南媚橋,再回走大約三里路程,到寶寧寺,然後就是大姨家了。有一年,二姐領着三姐四姐和我,來到大姨家拜年,大姨全家甚是歡喜。我大姨個子生得小巧但五官端莊,性格內斂,也不善言辭。我們去了,只是微笑,挨個兒用手摸摸我們的頭,然後說,過了一年,你們又長高了。接着,大姨問二姐,你大姐還有兩個弟妹沒來呢。二姐回說,大姐要陪母親守家,弟妹還小,母親不讓來。過後,大姨趕緊去擺果子,招呼我們吃。而往往這時候,表兄妹也大多走親戚家拜年了,有的去舅舅家,有的去我家,留守在家的也只有一兩個表兄表妹了。這樣也好,由於錯開了,雙方都有床鋪睡。那時窮,一家準備多餘的床鋪少,像我們一去就幾姊妹,至少也要空缺兩個床位才行。

這年我與姐姐在大姨家住了一天,再去小姨家住一天,在大姨家住的本是好好的,可到了小姨家就出了問題。那晚不知什麼原因,我在夢中尿床了。當時我羞得無地自容,早上起床時,我硬要等姐姐起床後,我才起床,而且起床後,立即把被子摺疊好,蓋在被尿濕的地方。記得當時姐姐還誇了我,說我在家時從沒疊過被子,今天算是長大了。那天我低着頭,匆匆吃了早飯,就嚷着要回家,生怕讓小姨知道我尿床了,我認為那是件多麼丟面子的事呢。再一個,小姨不像大姨,她生得高大,性格大大咧咧,直腸子,整天笑呵呵的。我想如果讓她知道了,不當場取笑我才怪呢,好得在我們動身回家前,小姨並沒發現。

後來,也不知什麼原因,母親很少要我們去小姨家了,但小姨在他們五姊妹中,是去世最早的一個。小姨去世時,母親領着我們去悼念小姨,母親在小姨的靈前,嗚嗚地哭成了個淚人兒,我也哭得淚流滿面。[1]

作者簡介

李方明,湖南省攸縣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