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出自宋代蘇軾的《守歲[1]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2]

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

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

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譁。

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

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

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

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注釋

垂盡:快要結束。

壑(hè):山谷。

修鱗:指長蛇的身軀。

強(qiǎng):勉強。

嘩:一作「喧」。

撾(zhuā):擊,敲打,此處指更鼓聲。

燈燼(jìn):燈花。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謂時已夜半。

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過去,光陰虛度。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時詩人在鳳翔簽判任上,同時還寫了《饋歲》《別歲》,三首詩寄與蘇轍。

賞析

守歲》,十六句,可分為三個層次。[3]

第一個層次六句:「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這裡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守歲無益,從反面入題,跟前兩首有所不同。這個比喻不但形象生動,而見辰龍巳蛇,以蛇比歲,不是泛泛設喻。這六句的前四句寫歲已將近,後二句寫雖欲盡力挽回,但徒勞無益。「系其尾」字面雖然用《晉書·賈后傳》「系狗當系頸,今反系其尾」的話,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為喻:到了除夕,已經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況只抓蛇尾巴梢,哪裡能系得住呢?以這樣六句開頭,好像說這個風俗無道理。要寫守歲,先寫守不住,不必守,這是欲擒故縱,使文字多波瀾的手法。

中間六句是第二個層次:「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諶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這個層次寫守歲的情景。一個「強」字寫出兒童過除夕的特點:明明想打磕睡,卻還要勉強歡鬧。這兩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鄉的風俗,而不是他在鳳翔時的情景。這一年蘇軾才二十六歲(虛齡二十七歲),膝下只有一子蘇邁,虛齡五歲,不可能有這兩句所寫的場景。「晨雞」二句將守歲時的心理狀態寫得細膩入微,「坐久」兩句將守歲時的情景寫得很逼真。這兩句主要是針對大人守歲所說的。紀昀很欣賞這十個字,說是「真景」。實際上這是人人守歲都有過的感受,他能不費力地寫出來,增添不少親切感。

最後四句是第三個層次:「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這個層次與開頭第一個層次的欲擒故縱相對照,表明守歲有理,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正面交代應該守歲到除夕盡頭。結尾兩句化用白居易「猶有誇張少年處」,意在勉勵蘇轍。蘇轍在京師侍奉父親,蘇軾希望兩地守歲,共惜年華。這個結句含有積極奮發的意味,是點睛之筆,使全詩精神陡然振起。

蘇軾的《守歲》,詩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勵自己惜時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免得時間過半,雖勤也難補於事。努力應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