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

來自 天涯社區網 的圖片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是元代畫家倪瓚創作的中國畫,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整幅畫卷雖以梧桐、竹石為主要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但卻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達到"可望可思"之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

作者 倪瓚 [1]

創作年代 元代

畫作類型 水墨中國畫

文物原屬 故宮舊藏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材質 紙本

規格 縱:96厘米,橫:39.5厘米

作品賞析

綜觀畫面,畫家是以極其冷漠的心態來觀照現實世界的。此時作者雖還沒有後期歷盡挫折後的空寂、悲涼,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於畫面之中了。畫面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孤涼、幽怨,帶有一種遠離世間煙火的哀傷。正如乾隆在此畫上的題跋所云:"梧如遇雨竹搖風,石畔相依氣味同;數百年來傳墨戲,展觀濕潤鎮瀠瀠。"這與倪瓚當時的處境及思想傾向是密不可分的。關於《梧竹秀石圖》確切的創作年代,胡建君在《斯世與斯人邈矣不可攀》中雲:"元至正五年(1345),雲林在無錫弓河的船上為友人盧山甫寫下著名的《六君子圖》。這時期,雲林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此時期雲林為好友張伯雨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倪瓚山水》)據此可知,此卷約作於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文光去世後,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倪瓚在《述懷》中自白:"釣耕奉生母,公私日欺凌;黽勉三十載,人事浩縱橫。"這是對當時倪瓚家境的形象描述。為逃避宮府索租,倪瓚"棄先人祖業",漂泊他鄉,其中孤苦、淒涼的意味可想而知。同時,王賓在《元處士雲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銘》中雲:"友張伯雨,後伯雨至其家,會粥田產,得錢千百緡,念伯雨老不載(再)至,推與不留一緡。"由墓志銘中語氣可知,伯雨為倪瓚至交無疑。張伯雨為當時著名的道士。倪瓚畫面充溢着一種道家孤寂的意境,這與張伯雨之影響是有很大關係的。整幅畫面十分潔淨,與畫史中記載的倪瓚愛潔淨是十分契合的。

此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在清代《石渠寶笈匯編》、安岐《墨緣匯觀》以及吳升《大觀錄》中,此作皆有著錄。無疑,識家已將此作視為倪瓚的代表作。畫右下方有倪瓚所題之詩:"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人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栗紫團團。"畫右首有張伯雨題寫的詩:"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口未消。展圖仿佛雲林影,肯向燈前玩楚腰。"他們的題跋對研究此圖及此時倪瓚的心境有重要的意義。觀此卷,此時,畫中所題之字、詩在功能上與宋代已有很大不同,它們已成為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所畫之物相互補充。難怪錢杜《松壺畫憶》雲:"元人工書,雖侵其畫位,彌覺其雋雅。"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流。與以往畫家慣用干淡松秀筆墨表現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濕墨側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幹、秀石的表現亦以側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乾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現與宋院體畫講究寫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頗有變化,更突出了筆墨對自我性靈的抒發。正合《藝苑卮言》中雲:"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

整幅畫卷雖以梧桐、竹石為主要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但卻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達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綜觀畫面,畫家是以極其冷漠的心態來觀照現實世界的。此時作者雖還沒有後期歷盡挫折後的空寂、悲涼,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於畫面之中了。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倪家為江南豪富。家築"清閟閣""雲林堂"等亭堂館閣,收藏書畫極多。倪瓚自幼飽覽經史,工詩文,善書畫,諳熟音律。性情孤高,一生不做官。40歲前,過着富裕而風雅的名士生活。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賣田產,疏家財,棄家隱遁於太湖。後半生的20 多年,他浪跡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寄居田舍、佛寺,或以舟為家,隨水漂泊; 但仍勤於書畫,以寄情懷。正是這種跌宕起伏、放浪江湖的生活和他那抑鬱悲涼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別開生面,在中國繪畫史上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倪瓚的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多,如《六君子圖》《松林亭子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