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何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何瑋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何瑋,何伯祥之子,襲父職,知易州.從圍襄樊,宋將夏貴率舟師來救, 瑋時建營於城東北,當其沖.貴兵縱火焚北關,遂進逼瑋,萬戶脫因不花等呼瑋入城, 瑋曰: 「建功立業,此其時也,何、避焉!」乃率其眾,誓以死戰,開營門,以身先之,貴敗走。

至元十一年,丞相顏伯受名伐宋,辟瑋為帳前都鎮撫。師次陽羅堡,夏貴率戰艦列江上下,瑋從元帥阿術,率眾先渡,諸軍繼之,貴復敗走。宋丞相賈似道率舟師拒於丁家洲,瑋將勇敢士出戰,奪舟千餘艘,似道遁去。三十一年,拜中書參知政事。時宰執凡十一人,瑋曰:「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多,政出多門,轉相疑忌,請損之。」不從,遂乞代。

大德四年,授侍御史,以母病辭。七年,授御史中丞,陳當世要務十條,成宗嘉納之。京師孔廟成,瑋言:「唐、虞、三代,國都、閭巷莫不有學,今孔廟既成,宜建國學於其側。」從之。賽典赤等還自貶所,復相位,瑋言:「奸黨不可復用,宜選正人以居廟堂。」帝深然之。

監察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剌哈孫受贓,具服,而哈剌哈孫密結權要,以枉問誣章。瑋率台臣入奏,辨論剴切,章遂得釋。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旨,集廷臣議袱廟用攝政事,瑋難之,阿忽台變色曰:「中丞謂不可行,獨不畏死耶?」眾皆危懼,瑋從容曰:「死畏不義耳,苟死於義,夫復何畏!」未幾,以疾去位。武宗即位於上都,授太子副詹事,遣使促使就職,復遙授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武宗至自上都臨朝問曰孰為何中丞瑋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為國朕有不逮卿當勉輔。 (節選自《元史•何瑋傳》)

譯文

何瑋,何伯祥之子,承繼父職為易州知州,隨蒙古大軍圍攻襄樊時,宋將夏貴率水軍來援救,何瑋的軍營位於城東北,首當其衝。貴兵縱火燒毀北關,進逼何瑋軍營。萬戶脫因不花召瑋退入城內,瑋回答說:「建功立業正在此時,為何退避。」率眾誓死戰鬥。將夏貴軍擊潰。

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顏受命伐宋,以何瑋為帳前都鎮撫。大軍至陽羅堡,夏貴率戰艦封鎖江面。瑋在元帥阿術指揮下率所部先渡江,諸軍隨後,夏貴敗走。宋丞相賈似道率水軍在丁家洲進行抵抗,瑋率軍出戰,奪舟千餘艘,賈似道逃跑。

三十一年,拜中書參知政事。當時宰相共十一人,瑋曰:「古時只有一個宰相,素以賢者任職,現在宰相多,政出多門,相互猜忌,請減少。」此意見未被採納,請求更換他自己職務。

大德四年(1300),授侍御史,因母病辭職。七年,授御史中丞,奏陳當時要務十條,成宗嘉獎並採納了。京師孔廟建成,何瑋上書說:「唐、虞、三代,國都、閭巷都建有學校,今孔廟既成,應在其旁建立國學。」朝廷同意了。賽典赤、八都馬辛從被貶謫的地方回來恢復丞相之職。瑋上書道:「奸黨不可再用,應選正人在朝廷為官。」成宗深以為然。監察御史郭章彈劾哈剌哈孫受贓,已完全服罪。但哈剌哈孫又暗中勾結權貴,誣告郭章是冤枉了他。瑋率台臣陳奏皇上,辨清事實,使郭章免於誣陷之罪。

九年,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懿旨,召集廷臣討論將成宗列於祖廟附祭及仁宗代理朝政的事,何瑋提出反對意見。阿忽台對他聲色俱厲地說「:中丞認為不可行,難道你不怕死?」眾皆畏懼,而瑋從容回答說:「怕死就是不義,如果為義而死,又有何畏。」不久稱病辭職。

武宗即位於上都,授何瑋為太子副詹事,遣使催他就職,並遙授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武宗從上都回到京師,臨朝問誰是何中丞。瑋出班拜見。武宗道「:朕知卿忠直為國,如朕有不到之處,卿當勉力輔佐。」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