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劉哈刺八都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劉哈刺八都魯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劉哈刺八都魯,河東人,本姓劉氏,家世業醫。至元八年,世祖駐蹕白海,以近臣言,得召見,初賜名哈刺幹脫赤。十七年,擢太醫院管勾。昔里吉叛,宗王別里鐵穆爾奉命往征之,帝諭哈刺入都魯曰:「當行者多避事,汝善醫,複習騎射,能從行乎?」對曰:「事君不辭難,臣不行將何為!」將行,聞母疾,請歸省,帝命給驛而歸。既見母,不敢以遠役告,母亦微知之,謂曰:「汝第行,我疾安矣。」遂即辭去,忍淚不下,而鼻血暴出,數里弗止。
一日,獵於野,有狐竄草中,王射之,不中,哈刺入都魯一發中之,王大喜。王妃有疾,與藥即愈,王又喜,奏為其府長吏。王乃命哈刺八都魯獻俘行宮。帝見其瘠甚,報御膳羊胾以賜,既拜受,先割其美者懷之。帝問其故,對曰:「臣始與母訣,今歸,母倖存,請以君賜遺之。」帝嘉其志。以功授和林等處宣慰副使,賜與甚厚。二十四年,又升宣慰使。
二十五年,海都犯邊,尚書省以和林屯糧,當得知緩急輕重者掌其出納,奏用怯伯。帝曰:「錢穀非怯伯所知,哈刺斡脫赤可使也。」使怯伯與俱,更其名曰察罕幹脫赤。
二十七年,遷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奏曰:「臣累戰而歸,衣裘盡弊。河東,臣故鄉也,願乞錦衣以為榮。」帝以金織文衣賜之。居二年,召還,帝諭之曰:「自此而北乃顏放地曰阿入刺忽者產魚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納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仍別賜汝名曰小龍兒,或曰哈刺八都魯,汝可自擇之。」對曰:「龍,非臣下所敢承。」帝曰:「然則哈刺八都魯可也。」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元貞元年,召為御史中丞,行至懿州,病卒。 (節選自《元史•劉哈刺八都魯傳》)
譯文
劉哈剌八都魯,河東人,本姓劉氏,家族世代行醫。至元八年,元世祖暫住白海,因身邊近臣進言推薦,得以召見,起初賜名哈剌斡脫赤。十七年,提升為太醫院管勾。昔里吉反叛,宗王別里鐵穆而奉命前往征討,帝對哈剌八都魯說:「該去的大多逃避不去,你擅長醫道,又熟悉騎馬射箭,能隨他去嗎?」回答道:「事奉君主不辭勞苦,臣不去又能幹什麼呢!」即將出發,聽說母親病了,請求回家探望,皇上安排驛站車馬送回家。見到母親後,(劉哈剌八都魯)不敢把到遠方服役的事告訴母親,母親也暗中知道些情況,對他說:「你只管走,我病已好了。」於是馬上告辭,強忍着淚水,但鼻血大流,幾里路後都不停止。
一天,到郊外打獵,有隻狐狸在草中竄動,宗王射狐狸,不中,哈剌八都魯一箭射中,宗王非常高興。王妃患病,他給了藥就痊癒了,宗王又很高興。奏請他做王府長吏。宗王就命令哈剌八都魯到行宮獻俘虜。皇帝見他瘦了很多,讓出自己享用的大塊羊肉,賜予他,他下拜接受後,先割下塊好肉揣在懷裡。皇帝問他原因,答道:「臣當初與母親訣別,如今回家,母親僥倖還活着,請允許把您所賜給她吃。」皇帝稱讚其孝心。因功授予和林等處宣慰副使,賞賜很多。二十四年,又升任宣慰使。
二十五年,海都入侵邊境,尚書省認為和林屯有糧食,應當得到一個了解輕重緩急的人來掌管糧食的調出與納入,奏請任用怯伯。皇帝說:「錢糧不是怯伯所懂的,哈剌斡脫赤可勝任。」讓怯伯與他一同去。為他改名叫察罕斡脫赤。
二十七年,遷任河東山西道宣慰使。他上奏說:「臣屢經沙場而歸,衣裘都破了。河東,是臣的故鄉,希望賜給錦衣以為榮耀。」帝把用金絲織成花紋的衣服賜給了他。過了二年,召還,帝告訴他:「從這裡往北,是乃顏的故地叫阿八 剌忽,出產魚,我現在建城,讓兀速、憨哈納思、乞里吉思三個部落的人住在那兒,命名此城叫肇州。你去做宣慰使,又另賜你名字叫小龍兒,或叫哈剌八都魯,你可自己選一個。」他回答說:「龍,不是臣子所敢承受的。」皇帝說:「既然這樣那就叫哈剌八都魯吧。」到肇州後,劃定街市里巷,安置居民。元貞元年,召回任御史中丞,走到懿州,病逝。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