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劉整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劉整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劉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謀,善騎射。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陽,整為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登城,襲擒其守,還報。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陽,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陽,乃書其旗曰賽存孝。累遷潼川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
整以北方漢人,捍西邊有功,南方諸將皆出其下,呂文德忌之,所畫策輒擯沮,有功輒掩而不白,以俞興與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圖整。興以軍事召整,不行,遂誣構之,整遣使訴臨安,又不得達。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將見殺,整益危不自保,乃謀款附。
中統二年夏,整籍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入附。世祖嘉其來,授夔府行省,兼安撫使,賜金虎符,仍賜金銀符以給其將校之有功者。俞興攻瀘州,整出寶器分士卒,激使戰,戰數十合,敗之。復遣使以宋所賜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獻,請益屯兵、厚儲積為圖宋計。
三年,入朝,授行中書省於成都、潼川兩路,賜銀萬兩,分給軍士之失業者,仍兼都元帥,立寨諸山,以扼宋兵。同列嫉整功,將謀陷之,整懼,請分帥潼川。七月,改潼川都元帥,宣課茶鹽以餉軍。四年五月,宋安撫高達、溫和,進逼成都,整馳援之。宋兵聞賽存孝至,遁去,將搗潼川,又與整遇於錦江而敗。至元三年六月,遷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進言:「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廷議沮之。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聖朝有 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邪!」世祖曰:「朕意決矣。」 其夕,憤惋而卒,年六十三。贈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諡武敏。 (節選自《元史•劉整傳》)
譯文
劉整,字武仲,祖先是京兆樊川人,後來遷移到鄧州穰城。劉整深沉剛毅而有智謀,善於騎馬射箭。金末天下大亂,投奔宋朝,隸屬於荊湖制置使孟珙旗下。孟珙攻打金國所屬信陽縣,劉整任前鋒,在一天夜裡派出驍勇戰士十二人,渡過城河登上城牆,發動突然襲擊,活捉了守城的將領,派人向孟珙告捷。孟珙大為吃驚,他認為五代時後唐李存孝率領十八名騎兵攻克洛陽,這已經是奇蹟,而今劉整的兵更少,竟然能占領信陽,便在劉整軍中的旗幟上寫上「賽存孝」三字。多次提升任潼川十五軍州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
劉整是北方人,捍衛西部邊疆有功,南方人出生的幾位將領都沒他立功多。呂文德非常忌妒劉整,凡是劉整獻上的計策,往往加以阻擾,劉整立了功也不上報,因為俞興與劉整有矛盾,便命俞興為四川制置使以便打擊劉整。俞興藉口商議軍事召見劉整,劉整不去,俞興就編織了劉整很多罪狀,劉整派人到臨安上訴,又到不了天子跟前。後來向士璧、曹世雄二將被殺,劉整更加感到危險,恐怕自己不能保全,便考慮投降蒙古。
中統二年夏天,劉整登記了瀘州十五郡、三十萬戶的戶口,歸降蒙古。世祖對他的投降很滿意,授他為夔府行省,兼任安撫使,賞賜給金虎符,又賜給金銀符,讓劉整給予有功的將領。俞興進攻瀘州,劉整拿出金銀寶器分給士兵,激勵他們奮勇作戰,打了幾十個回合,終於把俞興打敗。劉整又派人把宋朝賞賜給他的金字牙符和佩印入朝獻給世祖,請求增強屯駐的兵力、多多儲存糧食,為滅亡宋朝作準備。
中統三年,劉整入朝,世祖命他在成都、潼川設立行中書省,賞賜白銀萬兩,分給失業的士兵,讓劉整兼任都元帥,在各個山頭建立寨堡,以阻遏宋兵來襲。劉整的同僚忌妒他有功,打算陷害他,劉整害怕了,請求到潼川帶兵。七月間,劉整改任潼川都元帥,專門管理茶稅鹽稅以作為軍餉。中統四年五月,宋朝將領高達、溫和進逼成都,劉整率兵馬上增援。宋朝士兵聽說賽存孝來了,趕緊撤兵,打算改道進攻潼川,在錦江又和劉整遭遇,打了敗仗。至元三年六月,劉整升為昭武大將軍、南京路宣撫使。
至元四年十一月,劉整入朝,向世祖獻計說:「宋朝天子懦弱而大臣驕橫,國土只占一個角落,是上天賞賜給我們了一個統一的機會。為臣願效犬馬勞,首先攻克襄陽,撤除宋朝的屏障。」但這個意見在朝廷上討論時被否決了。劉整又曰:「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天下沒有統一,就算不上正統,我們聖朝占領了天下十分之七八的地盤,為何聽任宋朝占領一個角落之地而不過問,自己放棄正統呢?」世祖說:「朕的決心已經定了。」 這天晚上,劉整憂憤而死,年六十三歲。天子追贈他為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諡號武敏。[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