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史天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史天澤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史天澤,字潤浦,秉直季子也。身長八尺,音如洪鐘,善騎射,勇力絕人。中統元年,世祖即位,首召天澤,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對,大略謂:「朝廷當先立省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督諸路,沛恩澤以安反側,退貪殘以任賢能,頒奉秩以養廉,禁賄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應,內外休息。」帝嘉納之。

天澤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國安民之術,無不次第舉行。三年春,李璮陰結宋人,以益都叛,遂據濟南,詔親王哈必赤總兵討之,凶勢甚盛。繼命天澤往,至則進說於哈必赤曰:「璮多譎而兵精,不宜力角,當以歲月斃之。」乃深溝高壘絕其奔軼凡四月城中食盡軍潰出降生擒璮明日引軍東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開門迎降初,初,天澤將行,帝臨軒授詔,責以專征,俾諸將皆聽節度。天澤未嘗以詔示人,及還,帝慰勞之,悉歸功於諸將,其慎密謙退如此。

天澤在憲宗時嘗奏:「臣始攝先兄天倪軍民之職,天倪有二子,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權,臣復入叨寄遇,一門之內,處三要職,分所當辭,臣可退休矣。」帝曰:「卿奕世忠勤,有勞於國,一門三職,何愧何嫌!」竟不許。十一年,詔天澤與丞相伯顏總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天澤至郢州遇疾,還至真定,帝又遣其子槓與尚醫馳視,賜以藥餌。天澤因附奏曰:「臣大限有終,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語不及它。以十二年二月七日薨,年七十四。

天澤平居,未嘗自矜其能,及臨大節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年四十,始折節讀書,尤熟於《資治通鑑》,立論多出人意表。拜相之日,門庭悄然。或勸以權自張,天澤舉曰:「願相公無權。爵祿刑賞,天子之柄,何以權為!」因以謝之,言者慚服。 (節選自《元史•史天澤傳》)

譯文

史天澤,字潤甫,史秉直之第三子。身長八尺,聲如洪鐘,善騎射,勇力超群。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首先召天澤問治國安民之道。天澤上疏回答,大略是「:朝廷當先立中書省和六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監督各路,施恩澤使人民不反叛元朝,除去貪官污吏,任用賢能之人,頒布官吏俸祿以養廉,嚴禁賄賂以防奸,望能上下相應,內外休息。」世祖讚賞並採納了他的意見。天澤執政後,凡前所列舉的那些治國安民之術,無不相繼推行。

中統三年春,李王..暗中勾結宋軍,據益都反叛,占領濟南。朝廷詔令親王哈必赤統兵討伐。因叛軍氣勢洶洶,繼命天澤前往。天澤聞王..入濟南,哈哈大笑說「:豬闖入欄內,成不了氣候。」到山東後向哈必赤建議:「王..多詐而兵又精,不能與他硬拼,只要拖延時間,不攻自斃。」於是在濟南城周圍深挖溝,高築壘,不讓他跑掉,包圍四個月之久。城中食盡,叛軍開門投降,生擒李王..,斬於軍門,誅其同案犯數十人,其餘釋放歸家。第二天,蒙古軍東行,未到益都,益都人已開門迎降了。

在天澤受命去山東征討李王..時,世祖在殿前平台上對天澤面授詔令,令他專門負責征討之事,諸將都由他指揮調遣。天澤在山東從未把皇帝親授的詔書示人。平叛回來後,世祖慰勞他,他把這次平叛功勞歸於諸將,可見其為人謹慎謙遜。天澤在憲宗時就曾奏請辭職,他說「:臣開始是代理兄天倪軍政之職。天倪有二子,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權,臣復入朝受皇上恩寵,一門之內居三要職,本應辭職,故臣請求退休。」憲宗說:「卿家世代忠勤,有功勞於國家,一門三職,當之無愧。」不許。此時,有人說李王..之變是由於諸侯之權太重。天澤又上書奏稱「:軍政之權不可集中在某一家,請自臣開始實行。」於是史氏之子侄當即解兵權者十七人。

十年春,天澤與平章阿術等攻克樊城,襄陽降。十一年,詔令天澤與丞相伯顏總領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伐宋。天澤至郢州病發,還至襄陽,帝遣侍臣賜葡萄酒慰問,並勸他北歸養病,因而回到真定。帝又遣天澤之子史槓與管理醫藥的官去看望,送藥。天澤上書說:「臣天年有限,死不足惜,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於十二年二月七日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四歲。

天澤平時不曾自誇其能,而遇大事則毅然以安天下為己任。四十歲才改變原來的志向,攻讀書史,尤熟悉《資治通鑑》,其立論多出人意料之外。拜相之日,門庭悄然無聲。有人勸他以權謀私,天澤舉唐韋澳告誡周墀的話「:原相公無權。爵、祿、刑、賞是天子之權,你要權幹什麼?」勸他的人聽了這話自覺慚愧,對天澤敬服。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