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商挺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商挺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商挺,字孟卿,曹州濟陰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趙天錫,與元好問、楊奐游。東平嚴實聘為諸子師。實卒,子忠濟嗣,辟挺為經歷,出為曹州判官。未幾,復為經歷,贊忠濟興學養士。

癸丑,世祖在潛邸①,受京兆分地,聞挺名,遣使征至鹽州。入對稱旨,字而不名。間陪宴語,因曰:「挺來時,李璮城朐山,東平當饋米萬石。東平至朐山,率十石致一石,且車淖於雨,必後期,後期罪死。請輸沂州,使璮軍取食,便。」世祖曰:「愛民如此,忍不卿從。」楊惟中宣撫關中,挺為郎中。兵火之餘八州十二縣戶不滿萬皆驚憂無聊挺佐惟中進賢良黜貪暴印楮幣頒俸祿務農薄稅。期月,民乃安。誅一大猾,群吏咸懼。且請減關中常賦之半。明年,惟中罷,廉希憲來代,升挺為宣撫副使。

戊午,挺還東平。憲宗親征蜀,世祖將趨鄂、漢,軍於小濮,召問軍事。憲宗崩,世祖北還,道遣張文謙與挺計事。挺曰:「軍中當嚴符信,以防奸詐。」文謙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軍立約。召挺北上至開平,挺與廉希憲密贊大計。

世祖即位,以廉希憲及挺宣撫陝、蜀。中統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年,進參知政事。宋將劉整以滬州降,系前降宋者數百人來歸,軍吏請誅以戒,挺盡奏而釋之。興元判官費寅有罪懼誅,以借兵完城事訟挺與希憲於朝。帝召挺便殿,問曰:「卿在關中、懷孟,兩著治效,而毀言日至,豈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挺對曰:「臣在秦三年,多過,其或從權以應變者有之。若功成以歸己,事敗分咎於人,臣必不敢,請就戮。」挺既出,帝數挺前後大計,凡十有七,因嘆曰:「挺有功如是,猶自言有罪,若此,誰復為朕戮力耶!」 (選自《元史•商挺傳》有刪改)

譯文

商挺,字孟卿,是曹州濟陰人。(商挺)二十四歲時,汴京被蒙古軍隊攻破,因此逃跑到北方去依靠冠氏縣趙天錫,跟元好問、楊奐等交往。東平嚴實聘請他為諸子的老師。嚴實死後,其子嚴忠濟繼承父親的封爵,徵召商挺為經歷,出任曹州判官。不久又任經歷,輔佐忠濟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癸丑年,元世祖在王府接受京兆的分地,聽說了商挺的名聲,遣使把他徵召到鹽州。進入王府回答世祖的詢問符合元世祖的心意,元世祖親切地稱他的字而不呼其名。(商挺)有次在陪宴時趁機對世祖說:「商挺來鹽州時,李碹守朐山城,東平當輸送米萬石。東平至朐山,大致運一石米要花十石的運費,而且雨後車輛往往陷於泥淖中,必然後於運期,過期(運糧民眾)當判處死刑。請改運至沂州,這樣方便。」世祖說:「你如此愛民,不忍不依從你。」楊惟中任關中宣撫使,商挺擔任郎中。戰亂之後,關中八州十二縣民戶不滿萬,民眾皆驚惶不安,無所依託。商挺輔助楊惟中,任用賢良,罷黜貪官暴吏,印發紙幣,頒布俸祿,重農業薄賦稅等等。滿一月,人民安居樂業。誅殺了一個最奸猾的官吏,其餘群吏都畏服。還請求朝廷將關中的賦稅減征一半。第二年,楊惟中罷職,由廉希憲代替,提升商挺擔任宣撫副使。

戊午年,商挺回到東平。憲宗親自征戰蜀地,元世祖領兵前往鄂、漢,駐軍在小濮,召商挺詢問軍事形勢。憲宗駕崩,元世祖北回(京都),途中派遣張文謙去與商挺議論如何應付時局變化的對策。商挺說:「軍中應當嚴格管理符印,謹防奸詐。」張文謙急忙趕上世祖轉告商挺的話。世祖猛然醒悟,馬上派遣使者到軍隊中立定規約。(元世祖)徵召商挺北上到開平,與廉希憲共同輔助世祖制定立國大計。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朝廷任命廉希憲與商挺為陝、蜀兩地宣撫使。中統元年五月,(商挺)到京城。中統二年,商挺晉升參知政事。宋將劉整在滬州投降,並將以前降於宋的數百人逮捕送來,蒙古軍官要求殺掉這些人以懲戒其他人,商挺竭力奏請釋放了這些人。 興元判官費寅有罪恐懼被誅殺,藉故向朝廷控告商挺與廉希憲,世祖在便殿召見商挺問:「你在關中,懷孟兩地治績卓著,但誹謗的言論也每天都有,難道說是同僚中有人要敗壞你的名聲,還是你地位高了而懶於政事?」商挺回答說:「我在秦地三年,過錯很多,其中有一些隨機應變而採取的權宜之計。

如果說把成功歸於自己,做事失敗而歸罪於別人,我一定不敢,(若有這樣的事)請殺我的頭。」商挺出朝後,世祖統計商挺提出的大政方針先後有十七項,因而讚嘆說:「商挺有這樣大的功,還說自己有罪,若真辦他的罪,誰還肯為朕盡力呢!」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