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塔思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塔思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塔思,幼與常兒異,英才大略,綽有祖風。木華黎常曰:「成吾志必此兒也。」及長,每語必先忠孝,曰:「大丈夫受天子厚恩,當效死行陣間,以圖報稱,安能委靡苟且目前,以隳先世勳業哉!」年十八襲爵。庚寅秋九月,叛將武仙圍潞州,太宗命塔思救之。大兵未至,塔思率十餘騎覘賊形勢,仙恐有伏,不敢犯。

塔思曰日暮矣待明旦擊之是夜五鼓金將移刺蒲瓦來襲我師與戰不利退守沁南賊還攻潞州城陷主將任存死之冬十月,帝親征,遣塔思復取潞州。仙夜遁,邀擊之,斬首七千餘級,以任存侄代領其眾。壬辰春,睿宗與金兵相拒於汝、漢間。金兵成列,將戰,會大雪,分兵四出,塔思冒矢石先挫其鋒,諸軍繼進,大敗金兵。甲午秋七月,朝行在所。

時諸王大會,帝顧塔思曰:「先皇帝肇開大業,垂四十年,惟東南一隅,尚阻聲教。朕欲躬行天討,卿等以為何如?」群臣未對,塔思對曰:「臣家累世受恩,圖報萬一,正在今曰。臣雖駑鈍,願仗天威,掃清淮、浙,何勞大駕親臨不測之地哉!」帝悅曰:「塔思雖年少,英風美績,簡在脫心,終能成我家大事矣。」

賜黃金甲、玻璃帶及良弓二十,命與王子曲出總軍南征。乙未冬,拔棗陽。曲出別徇襄、鄧,塔思引兵攻郢。郢瀕漢江,城堅兵精,且多戰艦。塔思命造木筏,遣汶上達魯花赤劉拔都兒將死士五百,乘筏進擊。引騎兵沿岸迎射,大破之。丁酉秋九月,入汴京。守臣劉甫置酒大慶殿。塔思曰:「此故金主所居,我人臣也,不可處此。」遂宴於甫家。戊戌秋九月,帝宴群臣於行宮,塔思大醉。帝語侍臣曰:「塔思神已逝矣,其能久乎?」己亥春三月,薨,年二十八。 (節選自《元史•塔思傳》)

譯文

塔思,幼小時就和平常的孩子不一樣,才能卓越,謀略遠大,頗有祖父的遺風。木華黎常說:「實現我的志願的一定是這個孩子。」等到他長大後,每次講話必定先提忠和孝,曾說:「大丈夫受到天子的厚恩,應當在戰場上拚死效力,以圖回報才對,怎麼能萎靡不振安於眼前,從而段掉祖先創立的功業呢!」他十八歲時就承繼了父親的爵位。

庚寅年秋天九月,叛將武仙圍困潞州,太宗命塔思援救潞州。大軍還未到達,塔思就帶領十幾個騎兵偵察叛賊陣地形勢,武仙怕有埋伏,不敢進犯。塔思說:「天已經黑了,等到明天早上進擊他們。」這天夜裡五更時分,金將移剌蒲瓦前來偷襲,我軍和他們交戰不利,退守到沁南。叛軍又回去攻打潞州,城被攻陷,主將任存戰死。

冬天十月,皇帝親自出征,派遣塔思再去收復潞州。武仙在夜裡逃跑了,我軍截擊武仙的部隊,斬殺了他們七千多人,命令任存的侄子代替任存率領士卒。壬辰年春天,睿宗與金兵在汝水、漢水之間對峙。金兵已排列成陣,將要交戰,恰逢大雪,於是分兵四面出擊,塔思冒着箭石先挫敗金兵的先鋒,各軍繼續進擊,大敗了金兵。

甲午年秋天七月,塔思去皇帝的駐地去朝見皇帝。當時諸王大聚會,皇帝對塔思說:「先皇帝開始創立大業,已將近四十年,只有東南一角,還阻隔着我們的聲威和教化。我打算親自替天行道,討伐敵人,你們以為如何?「群臣還沒有回答,塔思回答說:「臣家世代蒙受皇恩,想要報答皇恩萬分之一,正在今天。

臣雖愚鈍不才,願能依仗皇上天成,掃清淮、浙一帶,何須勞煩聖駕親臨這不測之地呢!」皇帝高興地說:「塔思雖然年輕,但英雄氣概和傑出的戰績,確實記在朕的心裡,最終是能夠完成我家大業的。」賜給他黃金甲、玻璃帶和良弓二十張,命令他與王子曲出統領軍隊南征。乙未年冬天,攻下棗陽。曲出另外去攻打襄、鄧二州,塔思帶兵去攻打郢都,郢都瀕臨漢江,城牆堅固,兵馬精良,而且還有許多戰艦。塔思下令製造木筏,派汶上達魯花赤劉拔都兒率領五百敢死隊員,乘木筏進擊敵人,塔思帶領騎兵沿着江岸迎頭射擊,大破敵軍。

丁酉年秋九月,塔思進入汴京。汴京守臣劉甫在大慶殿擺設酒宴。塔思說:「這是過去金朝君主居住的地方,我是臣子,不能待在這裡。」於是在劉甫家中設宴。戊戌年秋九月,皇帝在行宮宴請群臣,塔思喝得大醉。皇帝對侍臣說: 「塔思已經魂不守舍了,他還能活得久嗎?」己亥年春三月,塔思逝世,終年二十八歲。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