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張晉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張晉亨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張晉亨,字進卿,冀州南宮人也。兄顥,同知安武軍節度使事,率所部降於嚴實,進安武軍節度使,西征,戰沒。歲戊寅,晉亨襲顥爵。晉亨涉獵書史,小心畏慎,臨事周密,實器之,以女妻焉。實征澤、潞,偏將李信、晁海相繼降於宋,晉亨跋涉險阻,晝伏夜行,僅免於難。
實征淮楚、河南,晉亨皆從。甲午,從實入覲,命為東平路行軍千戶、圍安慶,其守將走,邀擊之,斬首百級,俘獲無算。攻光之定城,俘其將士十有五人。略信陽,執復州將金之才。攻六安,拔之。大小數十戰,策功居多,實卒其子忠濟奏晉亨權知東平府事東平貢賦率倍他道迎送供億薄書獄訟日不暇給歷七年吏畏而民安之辛亥,憲宗即位,從忠濟入覲。
時包銀制行,朝議戶賦銀六兩,諸道長吏有輒請試行於民者,晉亨面責之曰:「諸君職在親民,民之利病,且不知乎?今天顏咫尺,知而不言,罪也。承命而歸,事不克濟,罪當何如!且五方土產各異,隨其產為賦,則民便而易足,必責輸銀,雖破民之產,有不能辦者。」
大臣以聞,明日召見,如其言以對。帝是之,乃得蠲戶額三之一,仍聽民輸他物,遂為定製。欲賜晉亨金虎符,辭曰:「虎符,囯之名器,長一道者所佩,臣隸忠濟麾下,復佩虎符,非制也。臣不敢受。」帝益喜。中統三年,李壇叛,晉亨從嚴忠范戰於遙牆濼,勝之,改本道奧魯萬戶。
四年,授金虎符,分將本道兵,充萬戶,戍宿州。首言:「汴堤南北,沃壤閒曠,宜屯田以資軍食。」。乃分兵列營,以時種芑,選千夫長督勸之,事成,期年皆獲其利。十一年,詔伐宋,晉亨在選中,聞命就道,曰:「此報效之秋也。」由安慶渡江,丞相伯顏留之戍鎮江,兼與民政,壹以鎮靜為務,戰焦山、瓜洲,皆有功。十三年,卒於官。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三十九》)
譯文
張晉亨,字進卿,冀州南宮縣人。他的兄長張顥任同知安武軍節度使事,率領所屬部下投降嚴實,晉升為安武軍節度使,戰死。戊寅年,晉亨承繼張顥的官爵。晉亨涉獵經書史籍,小心謹慎,辦事周密,嚴實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晉亨為妻。
嚴實征討澤州、潞州時,偏將李信、晁海相繼投降宋朝,晉亨跋山涉水,歷盡險阻,晝伏夜行,才倖免於難。嚴實征討淮楚、河南時,晉亨都隨行。甲午年,(晉亨)隨嚴實入朝拜見皇帝,被任命為東平路行軍千戶。在圍攻安慶時,安慶守將棄城逃跑,(晉亨)半路截擊,斬殺了一百多人,繳獲物資、抓捕俘虜無數。攻打光州屬縣定城時,(晉亨)俘虜宋軍將士十五人。
攻占信陽,抓獲復州宋將金之才。進攻六安,將其攻克。大小數十次戰鬥,論功以晉亨最多。嚴實去世後,他的兒子嚴忠濟奏請任命晉亨代理東平府知府。東平府所繳的貢賦比其他地區多一倍,他迎送供給往來官員,加上文書訴訟,日日不得閒暇。(張晉亨任職)歷時七年,官吏敬畏而百姓安定。
辛亥年,憲宗即位,(晉亨)隨嚴忠濟入朝覲見。當時實行包銀制,朝廷商議每戶每年征銀六兩,各地官吏中有些人立即請求在百姓中試行,晉亨當面責備他們說:「各位的職責在於使百姓親附,百姓的便利與困苦,(你們)難道不清楚嗎?現在皇帝就在面前,各位明明知道卻不說,這是有罪的。
接受命令返回,事情不能辦成,應該怎樣懲罰呢!況且不同的地區物產不同,根據物產制定賦稅,那麼百姓便利而且容易備辦,一定要責成他們繳納白銀,即使使百姓破產,也有人不能辦成(這件事)。」 大臣將晉亨的意見上報憲宗,第二天(憲宗)召見(他),(晉亨)就用這些話回答憲宗。
憲宗認為他說得對,這才減免每戶三分之一的賦額,仍然任憑百姓繳納其他物品,於是成為固定的制度。(憲宗)想賜給晉亨金虎符,(晉亨)辭謝說:「虎符是國家貴重之物,是管理一個地區的官員所佩戴的,我隸屬於嚴忠濟麾下,也佩帶虎符,就不符合制度了。我不敢接受。」憲宗益發高興。
中統三年,李璮反叛,晉亨隨從嚴忠范在遙牆濼作戰,獲勝,改任本道奧魯萬戶。四年,被授予金虎符,分率本道軍隊,充任萬戶,防守宿州。(他)首先提出:「汴水堤岸南北,土地肥沃空曠,應該興辦屯田以供給軍糧。於是分兵設營,按照時節耕種,選任千夫長督責勉勵,屯田成功,一年後都收到效益。十一年,世祖下令征伐宋朝,晉亨被選中參與攻宋,聽到命令就立即出發,說:「這是報效朝廷的時候了。」
由安慶渡過長江,丞相伯顏留他防守鎮江,兼理民政,(晉亨)始終以安定為要務,在焦山、瓜洲作戰,都有功績。十三年,在任上去世。[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