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徹里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史·徹里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徹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為馬步軍都元帥,從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於徐。徹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讀書。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見,應對詳雅,悅之。從征東北邊還,因言大軍所過,民不勝煩擾,寒餓且死,宜加賑給。帝從之,乃賜邊民谷帛牛馬有差,賴以存活者眾。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時行省理財方急,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徹里曰:「學田所以供祭禮、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還朝以聞,帝嘉納焉。
二十四年,桑哥為相,引用黨與,鈎考天下錢糧,民不勝其苦,自裁及死獄者以百數,中外騷動。廷臣顧忌,皆莫敢言。徹里乃於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禮體,命左右批其頰。徹里辯愈力,且日:「臣與桑哥無仇,所以力數其罪而不顧身者,正為國家計耳。苟畏聖怒而不復言,則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臣竊懼焉。」於是帝大悟。 (《元史•徹里》,有刪改)
譯文
徹里,是燕只吉台氏人。曾祖父太赤,曾任馬步軍都元帥,隨元太祖平定中原,因為立有大功而被(元太祖)賜予徐州、邳州兩州作為封地,徹里的曾祖父於是在徐州安下了家。徹里少小喪父,母親蒲察氏用讀書作為培養方式來教育徹里。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見徹里,徹里回答世祖的問題十分詳備而且無懈可擊,世祖對徹里很滿意。
徹里侍從世祖征討東北邊境歸朝時,借着機會向世祖進言說:朝廷大軍所經過的地方,老百姓無法承受大軍的煩擾,老百姓(因此)受凍挨餓瀕臨死亡,(朝廷)應當加以救濟施與。世祖採納了徹里的建議,於是根據愛害程度的差異分別賜給邊境受害百姓糧食、布帛與牛馬,受害百姓因為徹里此舉而得以倖存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奉旨巡察江南。當時地方行省正在致力於整理財政,賣去所在地區的公田,用學田作價來繳納官府(下達的征繳任務)。徹里說:「學田(收益)是用來供給祭祀儀式、培育人才的,怎麼可以賣掉?」徹里迅速而及時地制止了這種賣學田抵政府征繳任務的做法。徹里回到朝廷,把這件事匯報給了世祖,世祖皇帝讚許徹里的做法,並採納了徹里的建議。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他推薦任用自己的朋黨,查核全國的賦稅,老百姓不能承受他們的掠奪所帶來的痛苦,(因而)自殺或死於牢獄中的人能用百位數來計算,朝廷內外都因此浮動不安。朝臣們顧及與忌憚桑哥,都不敢向世祖皇帝進言。徹里竟然在世祖面前,一一陳述桑哥邪惡貪婪禍國殃民的情形,言辭慷慨激昂。世祖皇帝很生氣,說徹里誹謗詆毀大臣,喪失了禮節規矩,命令侍從打他的耳光。
徹里卻越發奮力與皇帝爭辯,而且說出:「我與桑哥並沒有個人怨仇,我之所以極力列舉他的罪行卻不顧念自身(安危),正是為了國家謀劃罷了。如果我(現在)畏懼聖上發怒卻不敢再進言,那麼奸佞的臣子能用什麼辦法得以剷除,老百姓(因佞臣當權)所遭受的禍患用什麼辦法得以消除!更何況(我因挨耳光而不再進言)就會使陛下留下拒諫的名聲,臣私下裡(為此)感到害怕啊。」世祖皇帝因徹里的一席話而醒悟。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