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揭傒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揭傒斯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貢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為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間,稍出遊湘、漢,程鉅夫、盧摯,先後為湖南廉訪使,咸器重之,鉅夫因妻以從妹。延祜初,鉅夫、摯列薦於朝,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傳》,嘆曰:「是方可謂之史筆!」升應奉翰林文字,仍兼編修,遷國子助教,復留為應奉。南歸省母,旋復召還。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閣之儀,靡不閒習,集賢學士王約謂:「與侯斯談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

天曆初,開奎章閣,首擢為授經郎,以教勛戚大臣子孫。文宗時幸閣中,有所咨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書奏用儒臣,必問曰:「其材何如揭曼碩?」間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經郎揭曼碩所進也。」其見親重如此。

富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奸民之言,為募淘金戶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採金以獻,歲課自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戶所存無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民多以是破產。傒斯言於省臣,遂罷其賦,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傒斯少處窮約,事親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歡心,既有祿入,衣食稍逾於前,輒愀然日:「吾親未嘗享是也。」故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於兄弟,終始無間言。立朝雖居散地而急於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食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也。為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

朝廷太典冊及元勛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絕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雲。(節選自《元史•揭傒斯傳》,有刪改)

譯文

揭傒斯,字曼碩,是龍興(今江西南昌的古稱)富州人。他的父親揭來成,是宋時的鄉貢進士。傒斯幼時家貧,讀書有為刻苦,白天黑夜一點都不懈怠,父子二人互為師友,他因此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很早就有文名。 大德年間,他漸漸到相漢一帶遊學。程鉅夫、盧摯先後任湖南廉訪使,都很器重他,程鉅夫因為這把堂妹嫁給他為妻。延祜初年,程鉅夫、盧摯一次向朝廷推薦他,朝廷特地任命他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當時平章政事李孟監修國史,讀了揭傒斯所撰寫的《功臣列傳》,感嘆說:「這才可以稱之為史冊呀!」升職應奉翰林文字,仍然兼任編修,(後來)調任國子助教,又留任應奉翰林文字。回家探望母親,不久有被召回。

傒斯共三次入翰林院,朝廷的事情和禮儀,他沒有不熟悉的。集賢學士王約說:「與傒斯談論治國之道,能讓人深受啟發,如果把政事給他(處理),應當沒有他不能做的。」天曆初年,開設奎章閣,傒斯首位被選拔為授經郎,來教授有功勳的皇親國戚和大臣的子孫。

文宗時常臨幸奎章閣中,有諮詢的問題,傒斯的回答總能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經常稱呼他的字而不稱呼他的名。每逢中書上奏任用有學問的讀書人,皇上必定問道:「這個人的才能與揭曼碩相比如何?」私下還拿出傒斯呈上的《太平政要》給御史台的長官看,說:「這是朕的授經郎揭曼碩進呈的。」

揭傒斯就是這樣受皇上親近看重的!富州本地不產黃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語蠱惑,為他招募淘金者三百戶,而且讓那個奸民統領他們,散開去其它郡,開採黃金獻給官府,每年的賦稅自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那個奸民死後,那三百戶採金者活着的沒有十分之一了,又不能賴以維持生活,有關部門就責成那些為官府服役的人代替淘金戶繳納賦稅,老百姓很多因此而財產盡失。

揭徯斯向行省大臣進言,於是官府就免除了這項賦稅,老百姓依靠他的進言得到解救,富州人至今還感激他。傒斯年輕時處境窮困,侍奉父母即使是普通的食物也一定讓父母高興,有了俸祿收入後,穿的吃的稍微超過以前,總是悲傷地說:「我的父母不曾享用這些衣食呀。」所以,(傒斯)平生清廉儉樸,到老也沒改變。(傒斯)非常重視兄弟之情,從來不說影響兄弟情誼的話。

傒斯在朝廷上雖然擔任閒散的官職,卻注重推薦有才能的人,他宣揚別人的善行唯恐慢了,如果聽說官吏貪污或為害百姓,就特別不避諱或者為他們掩蓋。傒斯寫文章,敘事嚴整,語言簡潔而且恰當;他的詩歌尤其清新美好細密;其書法,擅長楷、行、草等體,朝廷重要的冊命文書和立了大功有盛德應該銘文紀念的,一定讓他撰寫。極遠的地方,都敬仰他的名聲,得到他的文字的,莫不感到榮幸。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