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楊惟中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楊惟中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楊惟中,字彥誠,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讀書,有膽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餘國,宣暢國威,敷布政條,俾皆籍戶口屬吏,乃歸,帝於是有大用意。

皇子闊出伐宋,命惟中於軍前行中書省事。克宋棗陽、光化等軍,光、隨、郢、復等州,及襄陽、德安府,凡得名士數十人,收伊、洛諸書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頤祠,建太極書院,延儒士趙復、王粹等講授其間,遂通聖賢學,慨然欲以道濟天下。拜中書令,太宗崩,太后稱制, 惟中以一相負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陽道斷事官斜徹橫恣不法,詔惟中宣慰,惟中按誅之。金亡,其將武仙潰於鄧州,餘黨散入太原、真定間,據大明川,用金開興年號,眾至數萬,剽掠數千里,詔會諸道兵討之,不克。惟中仗節開諭,降其渠帥,餘黨悉平。憲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鎮金蓮川得開府專封拜乃立河南道經略司於汴梁奏惟中等為使俾屯田唐、鄧、申、裕、嵩、汝、蔡、息、亳、潁諸州。初,滅金時,以監河橋萬戶劉福為河南道總管,福貪鄙殘酷,虐害遺民二十餘年。惟中至,召福聽約束,福稱疾不至,惟中設大梃於坐,復召之,使謂福曰:「汝不奉命,吾以軍法從事。」福不得已,以數千人擁衛見惟中,惟中即握大梃擊仆之。數日福死,河南大治。遷陝右四川宣撫使。時諸軍帥橫侈病民,郭千戶者尤甚,殺人之夫而奪其妻,惟中戮之以徇,關中肅然。語人曰:「吾非好殺,國家綱紀不立,致此輩賊害良民,無所控告,雖欲不去,可乎!」

歲己未,世祖總統東師,奏惟中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撫使,俾建行台,以先啟行,宣布恩信,蒙古、漢軍諸帥並聽節制。師還,卒於蔡州,年五十五。中統二年,追諡曰忠肅公。(選自《元史•楊惟中傳》,有刪改)

譯文

楊惟中字彥誠,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兒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讀書,有膽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歲的時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個國家,宣揚國威,發布政令,讓他們都登記戶口設置屬官,然後才返回,皇帝於是有重用他的意圖。

皇子闊出征伐宋朝,命令楊惟中在軍中行中書省事。攻克宋朝棗陽、光化等軍,攻克光、隨、郢、復等州,以及襄陽、德安府,共獲得名士數十人。收集程顥、程頤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頤的祠堂,建立太極書院,邀請儒士趙復、王粹等在書院講學,楊惟中於是通曉聖賢之學,慨然想以聖道助益國家。楊惟中任中書令,太宗去世,太后臨朝聽政,楊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負擔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陽道斷事官斜徹橫行不法,皇帝詔令楊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揚政令,安撫百姓,楊惟中審訊之後將其處死。金朝滅之後,金朝將領武仙在鄧州潰敗,餘黨逃散於太原、真定之間,占據了大明川,使用金朝開興年號,人數達到數萬,搶掠數千里。皇帝詔令會集各道的兵力進討,沒有戰勝。楊惟中執符節前往勸諭,其首領投降,其餘黨全部平定了。

憲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鎮守金蓮川,有權設立衙署和任命官員。於是在汴梁設立河南道經略司,奏請任命楊惟中為經略使,讓他在唐、鄧、申、裕、嵩、汝、息、亳、潁等州屯田。剛滅金時,由監河橋萬戶劉福為河南道總管,劉福貪婪殘酷,欺壓殘害金朝的遺民二十多年。楊惟中到任後,召劉福來聽訓,劉福稱病不來。楊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讓人對劉福說:「你不聽命令,我就要以軍法來處治。」劉福不得已,有數千人護衛着來見楊惟中,楊惟中便手握大棒將他打倒。幾天後劉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楊惟中改任陝右四川宣撫使。當時各部隊的將領橫行奢侈,侵害百姓,有個叫郭千戶的尤其厲害,殺人之夫而搶奪其妻,楊惟中將其處死示眾,關中於是秩序安定。楊惟中對人說:「我並非喜歡殺戮,國家沒有法紀,致使這種賊人殘害百姓,百姓們無處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們,行嗎?」

己未年,世祖統率東路軍,奏請任命楊惟中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撫使,讓他建立行御史台,因在世祖之先啟行,宣布朝廷的恩澤信譽,蒙古、漢軍的各部隊將領都聽從他的節制。部隊返回時,楊惟中在蔡州去世,時年五十五歲。中統二年。追諡為忠肅公。[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