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趙孟頫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趙孟頫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趙孟頫,字子昂,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上。時方立尚書省,命孟頫草詔頒天下,帝覽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總管趙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進曰:「趙全固當問,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強買人田,縱賓客為奸利,全數與爭,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將陷全,事縱得實,人亦不能無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濟等理算天下錢糧,已征入數百萬,未征者尚數千萬,民不聊生,自殺者相屬。孟頫與阿刺渾撒里甚善,勸令奏帝赦天下,盡與蠲除。阿剌渾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從之。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屍,遂誣告同役者殺掀兒,既誣服。孟頫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為神明。

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蘇子瞻。又嘗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隸、楷、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節選自《元史•趙孟頫傳》)

譯文

趙孟頫字子昂,自幼聰明敏捷,看書過目就能背誦出來,寫文章拿起筆立即就能成文。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江南尋找前朝隱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趙孟頫,並帶他去拜見元世祖。趙孟頫才氣橫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興,讓他坐在右丞相葉李的上首。當時剛剛設立尚書省,元世祖任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詔書,高興地說:「你說出了我心中要說的意思。」二十四年,趙孟頫被任命為兵部郎中。當時有一個叫王虎臣的人,他上書朝廷檢舉平江路總管趙全有不法的行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辦。趙孟頫進言說:「趙全的問題當然應該查問,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該地的長官,多強行買下別人田地,又縱容他的門客獲取不法的利益。趙全多次與他爭論,王虎臣怨恨他。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會陷害趙全,即使趙全的不法行為得以證實,人們也不可能不懷疑的。」元世祖醒悟過來,於是另派官員前去。

至元二十七年,桑哥派遣忻都以及王濟等清理計算國家錢糧,已經徵收了幾百萬還有幾千萬沒有徵收。這件事對百姓造成了巨大損害,導致民不聊生,自殺的百姓比比皆是。趙孟頫和阿刺渾撒里交情很深他就勸說阿剌渾撒里上奏皇帝赦免天下,免除百姓繳納的全部錢糧。阿剌渾撒里入朝向皇帝上奏如同趙孟頫說的一樣,皇帝聽從了他的話。二十九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當時總管缺員,趙孟頫獨自主持總管府的政事。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勞役,因忍受不了鹽場的艱苦生活,乘機逃去。他的父親找到一具他人的屍首,便誣告一起服勞役的人殺害了元掀兒,遭誣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懷疑這是一起冤案,於是壓下來沒有判決。過了一個月,掀兒自己回來了,當地人都稱讚趙孟頫斷案如神。

仁宗在做太子時,早就知道趙孟頫的名望,等到他即位以後,帝眷顧趙孟頫非常優厚,平時只稱他的字號,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經和身邊的大臣評論在文學經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認為趙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蘇軾相比。元世祖又曾經稱讚趙孟頫品行純潔端正,學識豐富,見聞廣博,兼通曉佛、道兩教學說的要義,別人都不可與他比擬。趙孟頫的詩文風格清新,意蘊深遠,表現出一種奇瑰飄逸的風致,讀他的詩文,使人產生飄飄然如超脫世俗的感覺。他的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沒有一種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憑着書法名聞天下。天竺國有一個僧人,遠涉數萬里來求得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帶回去以後,天竺國視為寶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楊載認為,趙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書畫名聲所掩蓋,了解他的書畫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經世濟民方面的學問。[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