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閻復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閻復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閻復,字子靖,祖衍,仕金,歿王事。父忠,避兵山東之高唐,遂家焉。性簡重,美丰儀。七歲讀書,穎悟絕人。弱冠入東平學,師事名儒康曄。時嚴實領東平行台,招諸生肄進士業,迎元好問校試其文,預選者四人,復為首。至元八年,用王磐薦,為翰林應奉,以才選充會同館副使,兼接伴使。扈駕上京賦應制詩二篇寓規諷意世祖顧和禮霍孫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年,升翰林修撰。十四年,出僉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階奉訓大夫。十六年,入為翰林直學士,以州郡校官多不職,建議定銓選之法。二十三年,升翰林學士。帝屢召至榻前,面諭詔旨,具草以進,帝稱善。二十八年,尚書省罷,復立中書省。帝勵精圖治,急於擇相,一日,召入使殿,諭之曰:「朕欲命卿執政,何如?」復屢謝不足勝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首命復為浙西道肅政廉訪使。

先是,奸臣桑哥當國,嘗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輔政碑》。桑哥既敗,詔有司踣其碑,復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舊臣召入朝,賜重錦、玉環、白金,除集賢學士,階正議大夫。元貞元年,上疏言:「京師宜首建宣聖廟學,定用釋奠雅樂。」從之。又言:「曲阜守冢戶,昨有司併入民籍,宜復之。」其後詔賜孔林灑掃二十八戶、祀田五千畝,皆復之請也。大德元年,仍遷翰林學士。二年,詔賜楮幣萬貫。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諭之曰:「中書庶務繁重,左相難其人,卿為朕舉所知。」復以哈剌哈孫對,帝大喜。十一年春,武宗踐祚,復首陳三事,曰「惜名器,明賞罰,擇人材」,言皆剴切。未幾,進階榮祿大夫,遙授平章政事,余如故。復力辭,不許,上疏乞骸骨,詔從其請,給半俸終養。皇慶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諡文康。 (節選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

譯文

閻復,字子靖,祖父閻衍,在金為官,為朝廷而死,父親閻忠,為躲避戰亂來到山東之高唐,於是就在那裡安了家。他生性誠實穩重,容貌俊美。七歲讀書,穎悟超過常人。二十歲進入東平的學校,師從名儒康曄。當時嚴實擔任東平行台御史,招收諸生學習,迎請元好問來批閱考核這些學生的文章,預選出來的有四人,閻復為第一。至元八年,由於王磐的推薦,擔任翰林應奉,因為他有才能被選為會同館副使,兼任接伴使。他隨從皇帝來到上京,作了兩首應制詩,其中含有諷勸的意思,世祖對和禮霍孫說:「有如此聰明的人才,為何不用呢?」十二年,升任為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京管理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官階為奉訓大夫。十六年,進京擔任翰林直學士,他認為州郡校官大多不稱職,因此建議制定選舉官吏的辦法。二十三年,升為翰林學士。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當面告訴詔令(的主要內容),都詳細地起草進呈,皇帝表示很滿意。二十八年,尚書省被廢罷,又設立中書省。黃帝勵精圖治,急於選擇一位宰相,一天,召他進入便殿,對他說:「我想讓你執政,你認為怎麼樣?」他多次辭謝說不能勝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皇帝首先命閻復為浙西道肅政廉訪使。在這件事情之前,奸臣桑哥掌權,皇帝曾經有旨意命翰林撰《桑哥輔政碑》。桑哥敗露之後,皇帝下令有關機構毀壞他的墓碑,閻復等人也因為這件事情而被牽連罷官。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因為他是舊臣而被召入朝廷,賜給他好的錦、玉環、白金,任命為集賢學士,官階為正議大夫。元貞元年,上疏說:「京師應該首先建立孔子廟學,確定用來祭奠孔子的雅樂。」皇帝答應了他之後,又說:「曲阜為孔子守墓的人家,過去有關機構把他們併入民籍,應該恢復他們原來的戶籍。」那之後皇帝下令賜孔林灑掃二十八戶、祭祀田五千畝,這些都是閻復請求的結果。大德元年,又升任翰林學士。二年,皇帝下詔賞賜給他紙幣萬貫。四年,帝召至榻前,私下對他說:「中書庶務繁雜勞累,左相沒有合適的人選,你為我舉選你所了解的合適人選。」復把哈剌哈孫推薦給了皇帝,帝非常喜歡。十一年春,武宗登基,復首先陳述三事,曰「珍惜人才,明確賞罰功過,選擇合適的人材」,這些建議都很切合實際。不久,晉身為榮祿大夫,並被授平章政事,其他職務依然保留。復極力推辭,不被允許,閻復上疏請求告老還鄉,皇帝下詔答應了他的請求,給他一半薪俸養老。皇慶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諡號文康。[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