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馬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馬亨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憲宗三年,世祖征雲南,留亨為京兆榷課所長官。京兆是世祖的封藩地,,亨以寬簡治之,不事掊克,蒞政五年,民安而課裕。憲宗遣阿藍答兒等核籓府錢穀,亨時輦歲辦課銀五百錠輸之籓府,道出平陽,與之遇。亨策曰:「見之則銀必拘留,不見則必以罪加我,與其銀弗達王府,寧獲罪焉。」

避而過之,阿藍答兒果怒,遣使逮之。既至,窮治百端,竟無所得。世祖知其誣,更賜銀三十二錠。中統元年,世祖即位,陝西四川立宣撫司,詔亨議陝西宣撫司事。尋賜金符,遷陝西、四川規措軍儲轉運使。尋建行省,命亨兼陝西行省左右司郎中。時興元畜糧五萬石欲轉餉大安軍,計傭直萬緡,眾推亨往。時丁內艱,以攝省府事強起之。

至則以兵官丁產均其役,不閱月而事集。興元判官費正寅狡悍不法,亨白省府,欲以法繩之,反誣構行省前保關中有異謀。詔右丞粘合珪讞之,亨力辨,其冤構釋然。四年,遷陝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訪都轉運使。未幾朝廷以考課,檄諸路轉運使至京師,並轉運司入總管府,授亨工部侍郎、解鹽副使。

亨上言:「以考課定賞罰,其人甫集,而一切罷之,則是非安在?宜還其命書,俾仕者有所勸勉。」從之。有賈胡恃制國用使阿合馬,欲貿交鈔本,私平準之利,以增歲課為辭。帝以問,亨對曰:「交鈔可以權萬貨者,法使然也。法者,主上之柄,今使一賈擅之,廢法從私,將何以令天下?」事遂寢。

亨又建言立常平、義倉,謂備荒之具,而時以財用不足,止設義倉。七年,立尚書省,仍以亨為尚書,領左部。尋為平章阿合馬所忌以誣免官會大兵圍襄樊廷議河南行省調發軍餉詔以阿里為右丞姚樞為左丞亨為僉省任其事十年,還京師,以病請告。十四年卒,年七十一。 (選自《元史•馬亨傳》,有刪改)

譯文

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憲宗三年,世祖征雲南,留馬亨為京兆榷課所長官。京兆是世祖的封藩地,馬亨簡政寬刑,不橫徵暴斂,經過五年,人民安居樂業,賦稅充足。憲宗派遣阿藍答兒等核實世祖藩府的錢穀,馬亨當時正把去年所辦課銀五百錠運送到藩府,經過平陽與阿藍答兒相遇。

馬亨內心盤算:「讓他們看見了,必然會把所征課銀拿去;不讓他們看見,則必以罪加我。與其不能把銀運送到王府,勿寧我自己獲罪。」於是迴避了阿藍答兒。阿藍答兒知道後果然大怒,派人去王府逮捕馬亨。到了阿藍答兒那裡,對他進行百般審訊,始終一無所得。

世祖知道是冤枉了馬亨,賜銀三十二錠。中統元年,世祖即位,設立陝西、四川宣撫司,詔令馬亨參與陝西宣撫司事。不久,賜金符,調為陝西四川規措軍儲轉運使。不久建行省,命馬亨兼任陝西行省左司郎中。當時,興元儲糧五萬石,欲轉輸大安軍為軍餉,計運輸力役費萬緡,推馬亨督運。馬亨母親去世,服喪期未滿即被起復為攝省府事。

馬亨到任則按兵官丁戶均其勞役,不到一月就把這件事辦完。興元判官費正寅,為人狡猾強悍不法,馬亨請求省府對他繩之以法,他竟反誣行省在關中有異謀。朝廷詔令左丞粘合珪審問,馬亨極力辯白,才弄清這樁冤情。中統四年,調馬亨為陝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訪都轉運使。

不久,朝廷令諸路轉運司至京進行成績考核,到京則將轉運使併入總管府,授馬亨為工部侍郎、解鹽副使。馬亨上書問:「以考課定賞罰,而諸轉運使來又罷他們的官,像這樣,是非在哪裡?應還給他們的任命書,使為官者有所勉勵。」朝廷依從。有西域商人,依靠制國用使阿合馬之勢,欲買下交鈔發行權,私奪政府管制物價之利。

帝將此事問馬亨,馬亨說:「交鈔可以交易萬貨,這是法律的力量。法者,是皇上的權力,今讓一商人去操縱,廢法徇私,將如何行令於天下?」於是使那個西域商人的意圖未能實現。馬亨又提出建議的言論,設立常平倉、義倉,作為備荒之用,而當時因財力不充足,只設義倉。

七年,設立尚書省,以馬亨為尚書,領左部。不久,因受平章阿合馬的忌恨,被誣告免官。時逢元軍圍襄樊,朝廷決定由河南行省調發軍餉,詔令阿里為河南行省右丞、姚樞為左丞、馬亨為僉省任其事。至元十年,還至京師,因病請求辭官回鄉。至元十四年去世,七十一歲。[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