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宵節的起源:源自平呂還是祭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元宵節

元宵節的起源:源自平呂還是祭祀?見有報刊載文說元宵節,稱「它的誕生是為了慶祝漢皇室在公元前180年的宮廷戰鬥中打敗了呂后家族「。此說未免片面武斷,缺少了對元宵節豐富內涵的綜合分析。[1]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古人稱正月為元月,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據有關資料綜合分析,元宵節大致有五種起源說。

起源說之一,是漢文帝紀念「平呂」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專權。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人平除諸呂,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呂」這天是正月十五,故每年正月十五夜,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就定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起源說之二,是漢武帝祭祀「太一」說。太一,又稱「泰一」、「泰乙」、「太乙」,是北極神的別名,據說是在天神中最尊貴,地位在五帝之上的神,也有稱其為主宰一切的神。敬奉太一,在戰國時就盛行。漢武帝迷信神仙,敬方士,對太一神畢恭畢敬,他下令在甘泉宮修太一祠壇,壇三層,上供太一,下供五帝。司馬遷在創建「太陽曆」時,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已成官方的祭祀慶典活動。

起源說之三,是道教的「三元」說。漢末道教的一個重要之脈五斗米教創立「天、地、人(或水)」三官說。魏晉時,道教將這三官與季節時日相配,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據說這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故在上元節要燃燈,這個節日因此有「燈節」、「燈夕」之稱。

起源說之四,是東漢明帝敕令「放燈」說。漢明帝在蔡愔去印度取經回國後,同意在洛陽建佛寺。敕令在正月十五日「燒燈」(即放燈),並親自到寺院祭拜。這「燃燈表佛」之舉,就成了元宵節張燈、觀燈的習俗。

起源說之五,是民間的傳說。這一說法與漢文帝身邊的東方朔有關。東方朔詼諧幽默,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因宮女元宵囚禁在宮中不能與家人見面,東方朔勸說漢武帝在正月十五做湯圓、掛花燈、放焰火供奉火神君,已使火神君這天不發生火災。於是,藉此宮女們就可以在元宵這天與家人團聚了。

當然,關於元宵節起源的說法還有一些,這些說法也都有一定的依據和道理。但大多學者認為,「平呂說」理由畢竟簡單一些。漢文帝以元宵夜慶祝平定諸呂的勝利,雖可當節日過,但作為傳統節日似乎缺乏人文內涵。而據史料分析,其他一些起源於宗教形式的說法卻頗有說服力的。

南宋著名學者洪邁的《容齋隨筆》,長於史料和考據,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被公認為研究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續筆·卷一》有言:「上元張燈,《太平御覽》所載《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而今《史記》無此文。」文中提出了兩個重要考證觀點,一是《史記》對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儀式有記載,二是明確了宋代正月十五日「夜遊觀燈」是繼承漢代風俗傳統的。

說到這裡,必須介紹先秦時期的「庭燎」儀式。所謂「庭燎」,指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或大燭。先秦時的庭燎有兩種。一種表天子勤政。諸侯來朝時,天子在夜未央燎燭以問夜,等待時刻到來,以使諸侯早朝。另一種是喪葬、祭天、來賓等邦國大事,皆燎燭照眾。這種庭燎之俗,沒固定在某天進行,可視為元宵節放燈的最早淵源。由此可見,元宵在先秦時期已經產生了雛形。

漢武帝時,在五帝之上設立了最高天帝,叫「太一神」,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神祠壇。正月十五日黃昏開始,用盛大的燈火祭祀,通宵達旦。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風俗。東漢明帝時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佛教的燃燈禮佛形式,將宮中放燈火祭太一神的風俗帶到了民間。由此可見,元宵在漢朝趨於定型。

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時期,民間慶元宵活動就相當盛行。到隋煬帝時,每歲正月十五燈火光照天地,徹夜不滅,歌舞也夜以繼日,直到正月三十日。唐朝時奉道教為國教,為祭祀道教三官中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的誕辰,元宵節成為國假,張燈結彩舉行慶祝活動。北宋以後元宵放燈放假遂成習俗。由此可見,元宵節始盛行於隋朝,後歷代王朝經久不衰。

應該說,元宵節是先秦時期「庭燎」、漢武帝祭祀「太一神」、佛教「燃燈禮佛」和道教「上元節」互相融合的產物。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既有佛教的禮儀,又有道教的色彩;既有宮廷的官氣,又有民間的俗風。可以說是中西合璧、佛道相融、官民合一的獨具風采的節日。

節日起源於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又與農業社會的農時、天文、曆法密切相連。在節日的形成過程中,節日由自然崇拜、巫術式的風俗向宗教神學過渡。其間,道教的產生,佛教的傳入,衝擊了傳統節日。節慶和宗教這兩個古老的文化現象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度,在節慶形成和完善過程中,各種原始宗教信仰包括本土宗教道教以及來自異域的佛教、伊斯蘭教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對節慶產生過孕育、滲透和影響作用。所以,對節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我們應以開闊的學術視野來看待和研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