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馬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馬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金融、通訊中心。轄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個村民委員會,50個居民小組、18個村民小組,人口共63410人(2017)。境內有成昆鐵路沿鎮橫跨全境、108國道與G5京昆高速穿鎮相交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元謀對外開發的重要樞紐和窗口。[1]
中文名稱: 元馬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元謀縣
電話區號: 0878
郵政區碼: 651399
地理位置: 位於雲南省元謀縣中部
面 積: 132.37平方千米
人 口: 63410人(2017)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乾熱季風氣候
火車站: 元謀站
車牌代碼: 雲E
簡介
元馬鎮地處元謀縣中部,縣城駐地馬街,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跨東經101º50′~102º03′,北緯25º40′~25º45′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東鄰涼山鄉,北與黃瓜園鎮相連,南部與老城鄉接壤,西部與平田鄉毗鄰,是一個呈長方形的典型壩區。境內最高海拔1322米,最低海拔1065米。氣候屬南亞熱帶乾熱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僅有農曆冬月氣溫較低),基本無冬、無霜,故有「天然溫室」之稱。
境內有成昆鐵路沿鎮橫跨全境、108國道與永武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穿鎮相交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元謀對外開發的重要樞紐和窗口。
元馬鎮占地面積132.37平方千米,本鎮轄馬街、張二村、雙龍、翠峰、東城、大溝、龍泉、清和、摩訶、星火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樂甫、禾陽、丙華3個行政村,82個村(居)民小組,有國土面積132.37平方千米。總人口63410人(2017)2017年末耕地面積42493畝,其中水田23168畝、旱地19325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8127畝,總產量24308噸,人均有糧572千克;種植蔬菜37101畝,蔬菜總產量112985噸,蔬菜產值27719萬元。全年肉類總產量5344噸,禽蛋產量113噸。年末全鎮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7018.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35元。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1131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41336萬元、農業總產值69978萬元),財政總收入7453萬元。個私經濟5424戶,從業人員27835人,實現營業收入73.12億元,實交稅金5431萬元。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完成招商引資28.56億元。
經濟概況
元馬鎮有着優越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在元謀縣中首屈一指。森林覆蓋面積達11.5%,林木蓄積量18480m³。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紅壤和黃棕壤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於海拔1065~1322米的東部壩區。元馬鎮城區一帶屬湖泊沉積土,內含速氮、速鉀較豐富,適宜水稻、蔬菜、甘蔗、水果等作物生長。南部楊柳村、漢祿一帶屬燥紅壤性水稻土,含速氮、速磷、速鉀豐富,適宜水稻、柑桔、蔬菜生長。
2007年內完成水利工程清淤63件,修復水毀4件,新建水利工程5件,完成坡改梯120畝,投入勞動工日32851個,投入資金59.89萬元,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4790.85立方米。
元馬鎮以農業增收為目標,着力調整經濟結構,着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綠色產業提質增效。冬春農業從量變到質變邁進。無公害、綠色果蔬生產種植技術全面推廣,品牌優勢向經濟優勢有力過渡,畝產值達10000元的優質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初現端倪,設施農業突破發展;通過繼續推廣使用物理殺蟲燈、黃板誘蟲、性誘器誘蟲和組織開展聯防聯治農作物44092畝,基地無害化得到不斷鞏固;引進新品種59個,產值明顯增加,品種優良化更加顯現;農民田間學校、科技培訓班92場次9007人的培訓,500份樣品的檢測,促進了農業生產管理更加規範化;在鞏固原有協會的基礎上,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專業技術協會,優化「協會、公司、經紀人」的運作模式,不斷深化產品認證,57個協會5015人進一步夯實了農民協會化的進程。
2007年全年種植蔬菜32308.5畝,實現產值17490萬元。夏秋農業增收空間不斷擴展。在穩糧的前提下,積極支撐「冬春轉夏秋」的載體,發展以德國米蔥、香蔥、脫毒紅薯、鮮食葡萄、棗類、蓮霧等夏秋高效經濟作物11695畝,實現產值860萬元。農產品市場激活了商品流通。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託,蔬菜批發市場一期改擴建工程的完工,「雙百市場工程」的實施,為農產品銷售創造了有利條件,外銷蔬菜92536噸,農產品市場激活商品流通成效明顯,市場開拓向國際化邁步。綠色產業的提質增效,實現了農業總產值24916萬元,同比增加3501萬元,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64.14元,淨增506.68元,增長12.83%,農業富民績效顯現。
人文地理
元馬鎮轄5個居民委員會(馬街、張二村、雙龍、翠峰、東城)和8個村民委員會(大溝、龍泉、清和、摩訶、星火、樂甫、禾陽、丙華)。元馬鎮占地面積101平方公里。明崇禎十一年徐霞客遊歷元謀時,馬街集鎮的發展就已經超過了縣城。康熙時期,已有「滇南都會」之稱和「金馬街」之謠,光緒四年知縣楊炳垣召集鄉紳會議通過,將元謀縣城由老城遷往馬街。因此,從光緒四年起到現在馬街一直是中共元謀縣委員會、元謀縣人民政府駐地,也是老元馬鎮政府所在地。
1940年,將縣城區域由華竹鄉中劃出,建元馬鎮,從此元馬鎮翻開了歷史的第一頁。1944年1月,華竹鄉、元馬鎮合併稱元馬鎮;1966年,元馬區所轄元馬大隊並元馬鎮;1972年,將元馬人民公社所轄的沙地大隊劃歸元馬鎮;1984年元馬鎮轄張二村、沙地、官能、元馬辦事處。鎮政府設於元馬街。2006年2月進行鄉鎮體制改革,把能禹鎮併入元馬鎮。
元馬鎮人傑地靈,歷史悠遠,名勝眾多。有張二村的清真寺、廣茂村的復興寺等。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已有張二村、馬街兩座清真寺。同治七年(1868),清軍楊玉科部攻破回民起義軍據守的馬街,燒毀兩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回民重建張二村清真寺,圍寺而居。教徒篤信安拉、天使穆罕默德,認為人生的一切是真主安拉預定,要聽從真主安排。篤信教義者升入天堂,反之則入火獄。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解的問題,常求助於《古蘭經》、《聖訓》。每天禮拜五次,朗誦「清真言」。隆重的宗教活動,亦是回民的盛大節日。其教規、禮儀,回民亦必遵守。
教育事業
元馬鎮元馬中學擴建工程繼2006年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建成投資145.2萬元、建築面積1844平方米、能容納18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之後,2007年又投入資金100萬元,啟動學生宿舍樓1幢,已經竣工投入使用。學校取得了初一、初二全縣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喜人成績,畢業生高中升學率達74%,較去年同期增長64%,元馬鎮全面推行體制配套改革,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方法,各中小學分別制定了《教職工設崗定責方案》、《教職工競聘上崗方案》、《教職工聘期考核方案》和《教職工績效分配方案》,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元馬鎮中學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達100%。教職工95人,其中:專任教師77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星火中學入學率、鞏固率達100%,升學率達60%;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98%。鎮學區有小學15所,教學點4個,在校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達100%,教職工320人。中小學教育質量已名列全縣第一名
三農問題
一結構調整。引導農民調整糧經種植比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2004年全鎮共完成農作物播種28090畝,其中:糧食作物11506畝,經濟作物16584畝,糧經種植比例為41:59,土地複種指數率達90%以上,糧以水稻,菜以番茄、豆類,林果以大青棗、龍眼、芒果、花卉為主的產業框架基本形成,農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二綠色產業建設。以無公害果蔬生產為重點的綠色產業發展壯大。年內新安裝電子物理殺蟲燈90盞;組建專業植保聯防隊伍,組織蔬菜病蟲害統防2000畝,聯防4100畝,全鎮16584畝經濟作物均按「無公害生產規程」種植和管理,經鎮無公害檢測點抽樣檢測蔬菜產品170個,合格率達98.3%,果蔬產品基本實現「無害化」,產業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三農協會蓬勃發展。繼續推行「好品種+訂單」的生產經營模式,廣泛組建協會、公司、經紀人三位一體的社會化服務組織,2004年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專業協會發展到30個,會員3000人,申報國家級農產品認證1個,農產品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程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農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四良種推廣。全年共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34個。五科技推廣。年內示範推廣種植776畝,舉辦各種農業科技培訓班31期,受訓3122人次,群眾科技意識明顯增強,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825萬瓦特,在科技的作用下,全鎮土地產出率達到了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