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鸞(468~505年),字宣明,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之孫,城陽康王拓跋長壽之子。[1]
- 身材魁偉,頗有武藝。孝文帝時期,頻為北都大將,先後治理涼州、河內、并州、青州和并州,拜外都坐大官。從孝文帝南征,領鎮軍將軍。
- 攻打赭陽失利,坐罪貶官,因功復爵。篤信佛道,聚斂財富,大興寺廟,勞民傷財。[2]
- 宣武帝正始二年,去世,時年三十八。追贈鎮北將軍、冀州刺史,諡號為懷。 [3]
基本信息
姓名 元鸞
|
字號 字宣明
|
民族 漢
|
官職 外都大官 鎮軍將軍 四州刺史
|
爵位 城陽康王
|
追贈 鎮北將軍、冀州刺史
|
諡號 懷
|
出生地 河南洛陽
|
出生日期 468年
|
逝世日期 ~505年
|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
主要成就 協助郭威建立後周;抵禦北漢,進攻遼國
|
人物生平
元鸞[1],開始出繼叔父章武敬王,等到哥哥去世,返回繼承父親爵位。身高八尺,腰粗達到十圍,以武藝過人出名。接連擔任北都大將。高祖時,任命他為外都大官,又外任為使持節、都督河西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涼州鎮都大將。改鎮設州,任命元鸞為涼州刺史、姑臧鎮都大將,其餘職位照舊。
後來到京城朝見。遇皇帝向南討伐,命令他兼任鎮軍將軍。定都洛陽,高祖前往鄴城,詔令元鸞留下守衛京城。到設立五等諸侯時,賜給食邑一千戶。授任他為使持節,征南大將軍,都督豫荊郢三州、河內山陽東郡諸軍事,和安南將軍盧淵、李佐攻打赭陽,沒攻下來,失敗退回。這時高祖前往瑕丘,元鸞到行宮請求治罪。高祖接見元鸞等人,責備他們說:「你們統領兵士,按道義應該奮勇有節操,卻進不能攻下賊寇城池,退不能消滅這些小股敵寇,損害國家聲威,罪應處死。我改革剛開始,事情從寬處置,現在免除你們的死罪,城陽王貶為定襄縣王,削減食邑五百戶。在古代,軍隊出行一定載上宗廟社稷的牌位,用來顯示威信恩惠各有歸屬,現在在社稷牌位前質問你們的敗軍之罪,來昭明你們的過失。」後來因留守的功勞,恢複本來的封爵,增加食邑二百戶。授任冠軍將軍、河內太守,改任并州刺史。
世宗初年,授任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後來改任安北將軍、定州刺史。元鸞崇敬佛教,修持五條禁戒,不喝酒吃肉,長年齋戒。修建佛寺,勸導帶領百姓,共同承擔土木營造的辛勞,公私的耗費紛擾,成為民眾的大患。世宗聽說後下詔說:「元鸞是宗室中有德行的親屬。在大州做州牧,民眾繁盛,以安撫寧靜為囑託,應該克制自己磨礪誠心,崇尚清廉樹立恩惠,卻驟然加以徵調,專門做煩擾的事,民戶嘈雜,家家懷有嗟嘆怨恨。北方各州土地廣闊,是奸猾動亂產生的地方。依據法律推究過錯,應該加以整肅罷黜,因元鸞是皇帝的親屬,感情上不忍心,可派遣使者,以道義督察責備,剝奪一年的俸祿,稍微表示懲罰。」
正始二年逝世,這年三十八歲。贈帛六百匹,詔令中書舍人王雲宣讀旨意前往弔祭,追贈元鸞為鎮北將軍、冀州刺史,諡號為懷王。
人物紀念--墓志銘
- 魏故 [3] 使持節城陽懷王元鸞,字宣明,河南洛陽人。少標奇詭,長而彌篤。虛心玄宗,妙貫佛理。為善越東平,柔順逾萬石,出為涼州刺史。高祖定鼎伊洛,河內典守,兆親勿居,乃擢君為冠軍將軍、河內太守。又遷并州刺史,後轉青州平東,復遷定州安北。履歷四牧,清風一生。年卅八,以正始二年三月廿五日,薨於官,贈鎮北冀州,諡曰懷王。十一月十七日,卜窆北邙之營。銘記:
- 河海之精,恆代之靈。降祥摛寶,誕世之英。岐嶷童抱,世譽天成。九行飛稱,七德樹名。作牧四番,懷德有洙。心若父日,言兼目長。政則可摹,教而不費。先人已遠,三異自貴。唯夫輔善,唯壽與仁,如何不弔,殲我國珍。痛擗霜孤,惟念慈親,故刊幽石,傳美來辭
人物關係
- 祖父:拓跋晃,景穆皇帝。
- 父親:拓跋長壽,城陽康王。
- 妻子:范陽盧氏。
- 兒子:
元顯魏,給事中、司徒掾,追贈輔國將軍、東豫州刺史;
元(顯)恭,字懷忠,并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平陽縣子;
元徽,侍中、太師、大司馬、錄尚書事、司州牧,諡號文獻[2];
元旭,字顯和,大司馬、襄城王;
元顯俊,處士。
元伯陽,青州刺史
參考資料
- ↑ 1.0 1.1 卷十九下 列傳第七下.國學導航.2019-01-08
- ↑ 2.0 2.1 北史·卷一十八 列傳第六.國學網.2016-02-17
- ↑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 ↑ 《東魏房纂妻元氏墓誌》:大魏武定二年歲次甲子二月丙辰朔廿五日庚辰,司州魏郡臨漳縣故使持節安西將軍、加北中郎將、雲中鎮都大將、朔州刺史、駙馬都尉、襄陽公息鎮東將軍、員外散騎常侍、襄陽侯房纂妻元夫人,藉因緣果,生自皇宮。長適房氏,時年十八。曾祖景穆皇帝,祖城陽康王,父城陽懷王,母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