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先秦詩卷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先秦詩卷六【逸詩】

  【支詩】

  〖《國語》曰:衛彪曰:武王克殷。作此詩。以為飫歌。名之曰支。以遺後人。使永監焉。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是以為之日惕。欲其教民戒也。〗[1]

  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國語》周語下。《詩紀前集》九。)

  【狸首詩】

  (禮記鄭注曰:狸首。詩篇名。射義所云《詩》曰曾孫侯氏是也。)

  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大小莫處。御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禮記射義。大戴記投壺。《詩紀前集》九。)

  【同上】

  質參既設。執旌既載。干侯既抗。中獲既置。弓既平張。四侯且良。決拾有常。既順乃讓。乃揖乃讓。乃[□齊](《詩紀》作躋。)其堂。乃節其行。既志乃張。射夫命射。射者之聲。御車之旌。既獲卒莫。(○大戴禮投壺篇。《詩紀前集》九。○逯案。大戴記先載質參既設四句。次載弓既平張以下等句。二者之間。雜有他文。不相連屬。恐非一篇之辭。姑依《詩紀》附此待考。)

  【黃竹詩】〖三章穆天子傳曰:丙辰。天子游黃台之丘。獵於苹澤。有陰雨。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我徂黃竹。□□□□(依前後句例。此處至少脫一句。)□員(穆天子傳作負。《初學記》同。)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萬民。旦夕勿忘。

  我徂黃竹。□□□□(依前後句例。此處至少脫一句。)□員(穆天子傳作負。《初學記》同。)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萬民。旦夕勿窮。

  有皎者鴼。翩翩(《御覽》或作[扁□]々。)其飛。嗟我公侯。□勿則遷。居樂甚(《御覽》作其。)寡。不如遷土。(穆天子傳作上。)禮樂其民。(○穆天子傳五。《御覽》五百九十二。《詩紀前集》九。又《初學記》卷二引七字。《御覽》十二引一二兩章。又《御覽》九百二十五引飛一韻。)

  【祈招詩】

  〖《左傳》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是以獲沒於祗宮。其《詩》曰:〗

  祈招之愔愔。(《家語》有乎字。)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家語》作刑。)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左傳》昭公十二年傳。《家語》正論篇。《御覽》六百九。《詩紀前集》九。) 【招詩】

  〖孟子曰:景公召太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

  畜君何尤。(○孟子二梁惠王篇詩紀前集》九作徵招角招。)

  【無射詩】

  〖周《書》曰:晉平公使叔譽於周。見太子而與之言。五稱而五窮。歸告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復與田。師曠曰:不可。請使瞑臣。師曠見太子。三稱三告善。王子曰:請入坐。遂敷席注瑟。師曠歌無射。乃注瑟於王子。王子歌嶠。〗

  國誠(《書鈔》作城。)寧矣。(《書鈔》作兮。)遠人來觀。修義經矣。(《書鈔》作兮。)好樂無荒。(○《周書》太子晉解。《書鈔》百六。《御覽》五百七十六。《詩紀前集》九。)

  【嶠詩】

  何自南極。至於北極。絕境越國。弗愁道遠。(○《周書》太子晉解。《詩紀前集》九。)

  【轡之柔矣詩】

  〖周《書》曰:師曠見周太子晉歸。太子賜乘車四馬。曰:太師亦善御之。對曰:御吾未之學也。王子曰:汝不為夫時詩云雲。以是御之。〗

  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麃麃。(《周書》作塵塵。誤。)取與不疑。(○《周書》太子晉解。《詩紀前集》九。)

  【驪駒詩】

  〖《漢書》曰:王式為博士。既至止舍中。共持酒肉勞式。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文穎注曰:其辭雲。〗

  驪駒在門。僕夫俱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漢書》王式傳注。《詩紀前集》九。)

  【詩】

  〖《左傳》曰:鄭伯克段於鄢。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曰: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云云。姜出而賦云云。遂為母子如初。〗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左傳》隱公元年傳。)

  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同上)

  【白水詩】

  〖《列女傳》曰:甯戚擊牛角而商歌。甚悲。桓公異之。使管促迎之。甯戚稱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謂。不朝五日。而有憂色。其妾笑曰:人已語君矣。古有白水之詩云雲。甯戚之欲得仕國家也。〗

  浩浩白水。鯈鯈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立。(《列女傳》作定。)從我焉如。(○《列女傳》六。《詩紀前集》九。)

  【同上】

  〖《管子》曰:桓公使管仲求甯戚。甯戚應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子曰:公何慮。管仲曰:公使我求甯戚。甯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婢子曰:詩有之云云。甯子其欲室乎。〗

  浩浩者(《類聚》、《御覽》作之。)水。育育(《御覽》作游游。)者(《類聚》、《御覽》作之。)魚。未有室家。(《類聚》作家室。)而召我(上三字《類聚》、《御覽》作我將。)安居。(《管子》作而安召我居。○《管子》小問篇。《類聚》三十五。《御覽》五百。《詩紀前集》九。)

  【《左傳》引逸詩】

  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傳陳仲敬引。《詩紀前集》九。)

  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傳晏子引。《晏子春秋》外篇。《詩紀前集》九。)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左傳》襄公八年傳子駟引周詩。《詩紀前集》九。)

  雖有絲麻。無棄管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左傳》成公九年傳。《詩紀前集》九。)

  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左傳》襄公五年傳。《詩紀前集》九。)

  禮義(《漢書》或有之字。)不愆。何恤於(《漢書》無於字。《後漢書》作乎。)人(《漢書》有之字。《後漢書》同。)言。(○《左傳》昭公四年傳。《漢書》東方朔傳。

  又匡衡傳。《後漢書》班超傳注。《詩紀前集》九。)

  淑慎爾止。無載爾偽。(○《左傳》襄公三十年傳。《詩紀前集》九。)

  【《論語》引逸詩】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八佾篇。《詩紀前集》九。)

  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子罕篇。《詩紀前集》九。)

  【禮記引逸詩】

  昔吾有先正。共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禮記緇衣篇。計紀前集九。又《文選》二十四答何劭詩注作子思子詩。引正、清、寧、成四韻。○《詩紀》雲。下三句見小雅節南山之篇。李善《文選》注引首四句作子思子詩。)

  相彼盍旦。尚猶患之。(○禮記坊記篇。《詩紀前集》九。○《詩紀》雲。鹽鐵論亦載此。盍旦作干□旦。月令作□旦□。或作渴旦。)

  【《家語》引逸詩】

  皇皇上天。(《說苑》作帝。)其命不忒。天之以善。(《說苑》作與人。)必報其(《說苑》作有。)德。(○《家語》六本篇。《說苑》權謀篇。《詩紀前集》九。)

  【《管子》引逸詩】

  鴻鵠將將。(○《管子》形勢篇。○逯案。《詩紀》引此作鴻鵠將將。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然檢《管子》雲。衛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名之運也。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鴻鵠鏘鏘。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據此。如謂《管子》引詩。則止鴻鵠鏘鏘、濟濟多士兩句。而鴻鵠鏘鏘為逸詩也。又鏘鏘。形勢解篇作將將是。今從之。)

  【《墨子》引周詩】

  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墨子》兼愛篇。○逯案。書洪範篇有此四句。惟不字皆作無。)

  【《墨子》引逸詩】

  必擇所堪。必謹所堪。(○《墨子》所染篇。《詩紀前集》九。)

  魚水不務。陸將何及。(○《墨子》非攻篇。《詩紀前集》九。)

  【《荀子》引逸詩】

  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荀子》王霸篇。《詩紀前集》九。○逯案。《詩紀》此下尚有為之則存、不為之則亡二句。今依楊倞注只錄前二句。)

  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荀子》臣道篇。《詩紀前集》九。)

  鳳凰(《類聚》作鳥。《御覽》同。)秋秋。(《類聚》作啾啾。《御覽》同。)其翼若干。(《類聚》作竿。《御覽》作竽。)其聲若簫。有鳳有凰。(《類聚》作有皇有鳳。《御覽》同。)樂帝之心。(《荀子》解蔽篇。《類聚》九十九。《御覽》四百六十八、九百十五。《詩紀前集》九。)

  長夜慢兮。永思騫兮。太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荀子》正名篇。《詩紀前集》九。○逯案。前引《左傳》逸詩與此末二句略同。)

  涓涓源水。不壅(《荀子》作。)不塞。轂既(《荀子》作已。)破碎。乃大其輻。事以(《荀子》作已。)敗矣。乃重太(《荀子》作大。)息。(○《荀子》法行篇。《詩紀前集》九。)

  墨以為明。(《詩紀》作朗。)狐狸而蒼。(○《荀子》解蔽篇。《詩紀前集》九。)

  【《列子》引逸詩】

  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列子》湯問篇。《御覽》七百四十六作《列子》古語。《詩紀前集》九。○逯案。禮記學記雲。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與此稍異。)

  【《莊子》引逸詩】

  青青之麥。生於陵(《詩紀》作陵之。)陂。(《御覽》或誤作坂。)生不布(《類聚》或無布字。)施。死何(《御覽》何下或有用字。)含珠為。(○《莊子》外物篇。《類聚》八十四、八十五。《白帖》十九。《御覽》四百七十七、五百四十九、八百三、八百三十八。《詩紀前集》九。)

  【《呂氏春秋》引逸詩】

  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呂氏春秋》行論篇。《詩紀前集》九。)

  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呂氏春秋》愛士篇。《詩紀前集》九。)

  唯則定國。(○《呂氏春秋》權勛篇。《左傳》僖公九年傳。《詩紀前集》九。)

  【戰國策引逸詩】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戰國策秦策五。《詩紀前集》九。)

  大武遠宅不涉。(○戰國策秦策四。《史記》春申君傳。《新序》善謀篇。《詩紀前集》九。)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君。尊其臣者卑其主。(○戰國策秦策三。《詩紀前集》九。)

  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戰國策秦策三。《詩紀前集》九。)

  【《史記》引逸詩】

  得人者與。失人者崩。(○《史記》商君列傳。)

  【《漢書》引逸詩】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親省邊陲。用事所極。(○《漢書》武帝紀。《詩紀前集》九引起首二句。)

  九變復貫。知言之選。(《詩紀》雲。變一作辨。○《漢書》武帝紀。《詩紀前集》九。)

  【《說苑》引逸詩】

  綿綿之葛。在於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紵。良工不得。枯死於野。(○《說苑》尊賢篇。《詩紀前集》九。)

  【《周禮》注引逸詩】

  敕爾瞽。率爾眾工。奏爾悲誦。肅肅雝雝。無怠無凶。(○《周禮》春官注。《詩紀前集》九。○逯案。《詩紀》列此為辟雍詩之三。今從卮林別列於此。又周官賈公彥疏曰:瞽人無目而雲敕爾瞽率爾眾工。於義不可。且奏爾悲誦等似逸詩。不知何從而出云云。○逯案。鄭注只來敕也。敕爾瞽以下即逸詩。賈說亦未的。)

  【《後漢書》引逸詩】

  皎皎練絲。在所染之。(○《後漢書》楊終傳。《詩紀前集》九。)

  【《晉書》引逸詩】

  羽觴隨波。(《初學記》波上有流字。《御覽》或同。○《晉書》束皙傳。《初學記》四。《御覽》三十、一百五十八、六百十二。《詩紀前集》九。)

  【集韻引逸詩】

  佞人如[蟲犀](○集韻六脂。《詩紀前集》九。)[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