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現代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光明(現代詩)
作品
題目:光明
體裁:現代詩
作者:朱自清
內容:
光明
風雨沉沉的夜裡,
前面一片荒郊。
走盡荒郊,
便是人們底道。
呀!黑暗裡歧路萬千,
叫我怎樣走好?
「上帝!快給我些光明吧,
讓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說,「光明?
我沒處給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1919年11月22日
賞析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暴風驟雨,激盪着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心靈,在黑暗沉沉的舊中國揭開新時代黎明的曙光。覺醒的青年一代,憧憬光明的社會,尋求新的人生道路,他們面對黎明前的現實,中國大地仍是風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無盡的荒涼曠野。這時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朱自清,他唱自己的歌,也是他同時代人的心聲。這首詩寫出了這一代人對現實的認識,對光明的殷切呼喚和對前進道路的初步思考。
詩的第一節以「風雨沉沉的夜裡,/前面一片荒郊」,象徵那內憂外患頻仍的時代和黑暗、困苦、腐敗的社會現實。「走盡荒郊,/便是人們底道」,夜沉沉,路漫漫,出路究竟在哪裡呢?這使我們想起魯迅《彷徨》引《離騷》句作為題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朱自清比魯迅年輕得多,沒有達到魯迅那般深沉的憂憤,但他們的苦悶和探索精神卻是近似的,只是朱自清的詩的意象具有模糊性和浮泛性,多一層渺茫之感,是當時年輕一代的共同心態。
朱自清當時也是彷徨的。第二節寫道:「黑暗裡歧路萬千,/叫我怎樣走好?」「五四」前後曾出現五花八門的主義、學說、思潮,瀰漫於知識界,詩人把它們稱為「歧路萬千」,可見是難於抉擇,因而他向上帝呼喚:「快給我些光明吧,/讓我好向前跑!」在退潮以後濃重的黑暗中,他沒有頹唐、落伍、轉向或裹足不前,而依然執著地追求光明,準備着跑步前進。「上帝」,在這裡不是一個確指的形象。在中國傳統觀念里,「上帝」與「天」是同義詞,它是宇宙間萬能的主宰;在西方宗族裡,它是創世主和救世主。朱自清是無神論者,而所以虛構出這個形象,意在表達上天入地求索的心境,渴望尋找到奔向光明的道路。
魯迅在講古人不及今人時,曾舉《關睢》為例說:「它是《詩經》里的頭一篇,所以嚇得我們只好磕頭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過這樣的一篇詩,現在的新詩人用這意思做一首白話詩,到無論什麼副刊上去投稿試試罷,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編輯者塞進字紙簍去的。」(《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寫於1919年的朱自清的《光明》這首詩,用今天的思想和藝術標準來看,當然也很幼稚,但它是中國新詩初創時期的作品,而且是其中較好的篇章之一,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歷史的觀點來分析,才能認識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1] 第三段假借『上帝』的答問,說明光明必須靠自己去創造。世事聽天由命的傳統觀念,向上帝祈禱的宗教虔誠,對聖君賢臣濟世拯民的幻想,一一被揚棄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創造光明,是那一代追求者經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無數次痛苦的實踐所得出的新答案;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在這裡,我們不能不想起《國際歌》的的歌詞:沒有救世主,也不相信神仙和皇帝,用自己的力量來創造新世界。朱自清的思想、雖然不能達到革命無產階級的認識高度,但也受到開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推動他的獨立自主意識的覺醒。儘管這首詩對現實的揭露以及所追求的新的生活道路和理想,都表現得淺顯而帶有浮泛性,缺乏思想的深度,但這正是那個時代較為普遍的青年們心靈的反映。今天的讀者讀這首詩確實不能被它感動了,但在歷史的意義上,它還存在着認識的價值。
像許多「五四」時代的新詩一樣,在藝術上它也帶着新詩草創時期的特徵。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詩的傳統模式,實踐了當時提出的詩體解放的主張,較胡適的《嘗試集》還帶着舊詩的痕跡,又前進了一步。朱自清完全拋棄了平仄、對仗以及傳統的韻調和意趣,純用白話乃至口語,只求節奏自然,意象更新。周作人的《小河》早於朱自清這首詩不到十個月,曾被稱為新詩最早的成功之作,卻幾乎全是散文。這首詩並不那樣散漫,它運用了韻腳,也適當地注意了節奏。它的內容有理性的思辨,卻通過假設的與「上帝」的答問方式,運用象徵和對比,把哲理熔鑄於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與晦澀之感,而顯得親切、活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