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譜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光譜型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光譜型是恆星的溫度分類系統,依恆星光譜的類型,把恆星分成O、B、A、F、G、K和M等類型。其中G型星還有兩種變種類型R和N,K類有一種變型S。

每個光譜都可進一步分為數字亞型,範圍從0到9,更高的數字表示更低能的光譜和更紅的顏色。在數字後面加上羅馬數字或字母表示恆星演化階段(如太陽光譜型為G2V)。

Oh Be A Fine Girl(or Guy),Kiss me!(哦,做個好女孩/小伙,親親我!)這句話剛好是光譜型的排列順序,很好記吧?

光譜分類

第一類:白色和藍色的恆星,光譜有厚重的氫線和金屬線。(即O類、B類和A類)

第二類:黃白星-氫的強度減弱,但是金屬線更為明顯。(即F類、G類和K類)

第三類:有寬闊譜線的黃到橙色星。(即M類)

第四類:有明顯碳帶的紅色星和碳星。

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

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是目前最通用的恆星分類法,依據恆星的溫度由高至低排序(質量、半徑和亮度皆與太陽比較),但其光譜標示仍沿用哈佛光譜中的分類,將恆星的光譜分成七大類,每類再細分為十小類。但目前最熱的星為O5,最冷的星為M5,即O型只有五小類,M型只有六小類,總計為61小類。

各類型的特性如下:

O:藍色。溫度高於25,000K,有電離的氦光譜,氫的譜線(吸收線)不明顯,在紫外線區的連續光譜強烈。多數的原子都呈現高電離狀態,如氮失去兩個電子,硅失去三個電子,氦失去一個電子。

B:藍到藍白色。溫度在11,000至25,000K之間,氦原子譜線呈現中性,硅則失去1或2個電子,氧和鎂原子失去1個電子。如B0就已經沒有氦的游離譜線,氫譜線則已很明顯。

A:藍白色到白色。溫度在7,500至11,000K之間,光譜以氫原子的譜線最強烈,硅、鎂、鐵、鈣、鈦等都為游離的譜線,但金屬的譜線很微弱。如A0已經沒有氦的譜線,有微弱的鎂與硅的離子譜線,也有鈣離子的譜線。

F:白色到黃白色。溫度在6,000至7,500K之間,有離子化的金屬譜線,氫的譜線轉弱但仍很明顯,鐵、鉻等自然態的金屬譜線開始出現。如F0的鈣離子線強烈,氫的譜線雖已減弱,但中性氫原子譜線與一階金屬離子線都很明顯。

G:黃白到黃色。溫度在5,000至6,000K之間,有游離的金屬、鈣譜線及部份的金屬譜線,氫原子的譜線弱,分子譜線(CH)已經出現。如G0譜線以中性金屬線為主,具有很強的中性鈣、鎂、鐵吸收線,鈣的離子線達到最強,氫氧根(G帶)的吸收線很強。

K:黃到橙色。溫度在3,500至5,000K之間,主要為金屬譜線。如K0在藍色的連續區強度微弱,氫線很微弱,有中性金屬譜線,分子譜線(CH、CN)依然存在。

M:橙到紅色。溫度低於3,500K,有金屬、分子及氧化物的譜線,氧化鈦(TiO)的譜線成為最主要的譜線,氫線消失。如M0已有很強的分子帶,尤其是氧化鈦、鈣原子的譜線強烈,紅色區呈現連續光譜;M5鈣原子的譜線很強,氧化鈦的強度超過鈣。(M型和K型也被稱為紅矮星)

此外,在巨星的區域內因為還有其他的元素參與核反應,所以還有R、S、N三種在巨星分支上才會用的分類;還有些恆星因為有些特殊譜線而不易歸類於其中,也會另外加上註解用的字母作為區別。哈佛光譜分類法在制定之初,參考了太陽光譜的命名方法,以氫原子光譜為依據,依照強弱以字母A、B、C、D的順序來標示,A型就是氫譜線最強烈的,B型比A型要弱一些,C型又再弱一些,依此類推。而我們知道氫的譜線只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才會明顯,溫度太高或太低譜線都會減弱,所以當摩根與肯那使用溫度來排列時,字母就不再能依序排列了;同時也參考其他原子的譜線,合併與刪除了一些重複的類型,將哈佛分類原來的16種分類改成為今日我們所看見的型態。

羅馬數字和字母表示的演化階段:O,特超巨星;Ⅰa和Ⅰb,超巨星;Ⅱ,亮巨星;Ⅲ,巨星;Ⅳ,亞巨星;Ⅴ,主序星(或稱為矮星);Ⅵ,亞矮星;Ⅶ,白矮星(絕對星等從大到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