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勞德·雷路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勞德·雷路許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Allocine
2016年
導演
出生 Claude Barruck Joseph Lelouch
(1937-10-30) 1937年10月30日(86歲)
法國巴黎
職業 導演編劇監製剪輯作家
配偶 Christine (1970-)
Evelyne Bouix (1980-1985)
瑪莉·蘇菲(Marie Sophie) (1986-1992)
亞歷桑德拉·馬提尼斯 (1993-2009)
兒女 7
活躍年代 1960年代-現在

克勞德·勞路許Claude Lelouch, 1937年10 月30日 - )是一位法國電影導演製作人編劇作家,所製作的電影,有很多都是大量的即興對話內容。

生平

早期

克勞德·勞路許出生在法國巴黎第九區,雙親是西蒙與夏洛特[1]。他的父親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猶太人家庭,克勞德·勞路許的母親之後也皈依猶太教[2][3]。高中會考失利後,父親給一台相機讓他重新開始。克勞德·勞路許開始報告文學職業生涯,作品是拍攝蘇聯人的日常生活,克勞德·勞路許開始個人的旅程,使用外套隱藏攝影鏡頭。他也喜歡拍攝體育賽事,包含勒芒24小時耐力賽環法自行車賽

導演

克勞德·勞路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Le Propre de l'homme》,遭到《電影手冊雜誌揶揄「好好記住克勞德·勞路許這個名字,因為你不會再聽到他」。1966年,《男歡女愛》讓克勞德·勞路許聲名大譟,甚至獲得《電影手冊》青睞。相傳魯路修有一天早上在多維爾沙灘時,注意到年輕女子和她的孩子在沙灘上的景象。克勞德·勞路許試圖拼湊出有關她的故事,該場景催生電影《男歡女愛》。克勞德·勞路許使用職業生涯所有的技術拍攝《男歡女愛》,安諾·艾梅尚·路易·罕提釀也因此成名。

克勞德·勞路許以《男歡女愛》贏得1966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4],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5],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1967年,他的電影《戀人們的旋律》(Vivre pour vivre)由安妮·姬拉鐸伊夫·蒙當主演,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也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6]

1971年,克勞德·勞路許獲得意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外國導演。

1981年,克勞德·勞路許執導《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由羅伯特·侯賽因芬妮·亞當潔若汀·卓別林(Geraldine Chaplin)、占士·堅等人主演。《戰火浮生錄》再度入圍坎城電影節,被廣泛認為是他的經典傑作之一。

他曾與作曲家弗朗西斯·賴(Francis Lai)合作過不下28次。他們為電影《男歡女愛》所創作的《chabadabada》獲得巨大成功。

1993年,他擔任第18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7]

1996年,克勞德·勞路許以《男女使用手冊》(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入圍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獲得小金獅獎。克勞德·勞路許以《悲慘世界》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安妮·姬拉鐸也獲得凱薩獎最佳女配角獎。《偶然與巧合》(Hasards ou coïncidences)於威尼斯加拿大等地拍攝完成,由亞歷桑德拉·馬提尼斯(Alessandra Martines)主演,並獲得許多正面評價。

私生活

克勞德·勞路許曾有過多次婚姻,也是7個孩子的父親:西蒙(生於1969年5月20日)、莎拉(生於1976年6月7日)、莎樂美(生於1983年6月25日)、Sabaya(生於1987年8月26日)、Sachka(生於1989年9月13日)、沙雅(生於1992年)與斯特拉。最近,他與妻子亞歷桑德拉·馬提尼斯(Alessandra Martines)分居,她是小女兒斯特拉的母親[8][9][10]

政治

2012年,他支持法國總統候選人尼古拉·薩科齊[11]

電影

  • 《騙子》(Une Fille et des Fusils)
  • 《男歡女愛》(A Man and a Woman)
  • 《法國十三天》(13 jours en France)
  • 《戀人們的旋律》(Vivre pour vivre)
  • 《錢錢錢》(Smic, Smac, Smoc )
  • 《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 《你是我最愛》(And Now My Love)
  • 《貓與鼠》(Le Chat et la souris)
  • 《兩人冒險》(An Adventure for Two)
  • 《新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
  •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 《男女使用手冊》(Hommes, femmes, mode d'emploi)
  • 《偶然與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
  • 《戰慄小說的秘密》(Crossed Tracks)

參考資料

  1. Claude Lelouch Biography (1937-). Filmreference.com. 1937-10-30 [2011-11-14]. 
  2. Joseph Tolédano, Les Juifs maghrébins, Brepols, 1989, p.287
  3. Claude Lelouch: Life as a movie - Israel Culture, Ynetnews. Ynetnews.com. 1995-06-20 [2011-11-14]. 
  4. Festival de Cannes: A Man and a Woman. festival-cannes.com. [200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7). 
  5. The 39th Academy Awards (1967)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1-11-09]. 
  6. The 40th Academy Awards (196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1-11-12]. 
  7. 18th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3). MIFF.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3). 
  8. Tant qu'il y aura des zooms, Libération, 1998-11-13
  9. Salomé Lelouch, directrice de théâtre, letudiant.fr
  10. Claude Lelouch, biographie sur canalplus.fr
  11. Nicolas Sarkozy et François Hollande se confrontent en meeting à Paris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