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克拉拉·哈絲姬兒

克拉拉·哈絲姬兒| 克拉拉·哈絲姬爾(Clara Haskil 1895--1960),羅馬尼亞鋼琴家。189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布 加勒斯特,196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逝世。哈絲姬爾留下的錄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羅米歐合作的貝多芬小捉琴奏鳴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錄音。自從1960年她65歲辭世後,10年間,她的名氣一路飆升,成為年輕一代音樂愛好者的最愛。她被舉世公認為「音樂家中的音樂家」和「鋼琴家中的鋼琴家」。

克拉拉·哈絲姬兒
原文名 Clara Haskil
出生 Constantin Lipatti
birth date 1895
羅馬尼亞王國 布加勒斯特
逝世 death date 1960
職業 古典鋼琴家

目錄

簡介

遠離歐洲文化中心的東歐小國羅馬尼亞也是個音樂人才輩出的地方,從早期的喬治.埃乃斯庫、李帕蒂,近年的科特魯芭絲、喬治烏等都是他們的驕傲。哈絲姬爾則是其中備受尊敬的"鋼琴聖女」。她純淨、 嫵媚的演奏、別具佳韻的魅力,即使今日仍如繞梁餘音不絕於縷,讓人回味不已。 哈絲姬爾1960年與小提琴家葛羅米歐赴土耳其的布魯塞爾演出時,在火車站因意外摔倒去世。之後有評論家稱她為"鋼琴聖女」。 幾乎終生與疾病相伴的哈絲姬爾,189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4歲喪父後被母親帶到維也納。她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樂天賦,6歲開始學鋼琴,7歲時又隨理查羅伯特學小提琴。1905年,年僅10歲的哈絲姬爾在巴黎舉行了首次獨奏會,並在翌年被當時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的作曲家福雷接收進該校學習。1907年又進入科爾托開設的大師班,科爾托非常欣賞哈絲姬爾的藝術天賦,並準備了大批曲目供她學習,不料哈絲姬爾只用了短短的幾個月便全部彈好了。 1910年,15歲的哈絲姬爾離開巴黎音樂學院,開始以職業鋼琴家身份在法國、羅馬尼亞、義大利與瑞士等地進行巡迴演出。她所到之處皆獲得好評,布索尼、帕德列夫斯基等當時的琴壇名流對她也大加讚賞。可惜天意弄人,1913年正當花樣年華的哈絲姬爾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了硬化疾,使她在四年的時間裡要常常臥床休息不能彈琴。母親過世後她還要負擔起照顧妹妹的生活擔子,因此不得不以教琴為生,直到1921年才恢復公開演出。但孱弱的身體已令她難以駕馭那些需要消耗大量體能的作品,於是她逐漸將精力集中到諸如莫劄特等不太耗體能的曲目上來,並向室內樂方向發展,那時著名小提琴家喬治.埃內斯庫、伊薩依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都曾是她的好搭檔。

職業生涯編輯

哈絲姬爾從1934年開始灌錄唱片,我們也可在一些唱片公司的目錄中偶爾發現她的早期錄音。四十年代初期,哈絲姬爾生了腦瘤需要動手術,但這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腦科專家又身陷德軍佔領區,幸得有人冒險帶醫生偷渡到馬賽,才得以成功施行手術,讓她從死亡邊緣走了出來。 戰後,哈絲姬爾揣著瑞士護照到世界各地演出,這時她才逐漸建立自己的名聲,在50多歲的時候才買下第一台自己的音樂會大鋼琴。她的琴藝終於得到普遍的賞識了,但一種叫"慢性脊髓炎」的疾病又纏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病痛侵襲,使哈絲姬爾健康受到了重大的傷害,從她晚年那些側著頭、彎著腰的照片看,實在無法與她青春時代的花容月貌聯想到一起。後來與葛羅米歐的合作,則是她生命中最後放射出的一道霞光。 哈絲姬爾的演奏沒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沒有一瀉千里的激情,更沒有火花四濺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現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塵不染的純淨、婀娜多姿的嫵媚。坎坷的命運沒有使她沉淪,反讓她的音樂充滿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詮釋莫劄特的音樂時將其中的童真表現得更透徹,仿如讓聽眾觸摸到莫劄特的靈魂。難怪李帕蒂也稱她是"最似莫劄特的莫劄特演奏家」了。 哈絲姬爾留下的錄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羅米歐合作的貝多芬小捉琴奏鳴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錄音。藝術成就最高的莫劄特鋼琴協奏曲還不到10部,不過其中的第20號鋼琴協奏曲KV466就留下了3個錄音版本,兩個在Philips,一個在DG。KV466這部鋼琴協奏曲是莫劄特最具浪漫氣質和悲劇氣氛的作品,在DG的l954與弗裡喬依合作的錄音中,哈絲姬爾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清澄明澈的基調,如歷盡苦厄的頓悟、雨後初晴的明媚。而在Philps的l960年與瑪律凱維奇合作的錄音,則顯得深沉厚重,體現了一種更有深度的沉思。瑪律凱維奇將樂隊的音色調校得豐滿渾厚,將鋼琴聲部烘托得高貴雄壯,兩個錄音可謂各有意趣。除了這部多次錄音的KV466,較容易找到的還有第9、13、19、23、27等幾首協奏曲和KV386的A大調迥旋曲。哈絲姬爾指下的莫劄特協奏曲格調高貴端莊,有一種遠離塵囂的脫俗、晴雪滿江的清奇。而彈奏奏鳴曲和變奏曲時同樣是工整中不失靈氣。 莫劄特的小提琴奏鳴曲是哈絲姬爾晚年與年青的葛羅米歐合作最令人傾倒的錄音。比利時學派的葛羅米歐以典雅綺麗的詮釋與哈絲姬爾的質樸自然珠聯璧合,平和的應答、默契的配合、相互的烘托,將莫劄特音樂中的和諧美表現到了極致,兩人沒有耀目的炫技、出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只有兩顆心靈在遙相呼應的心語。 除莫劄特外,舒曼是哈絲姬爾留下錄音較多作曲家。舒曼的鋼琴協奏曲是一部充滿浪漫激情的作品,它雖不像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那樣具有洶湧澎湃的氣勢,但也可說是熱力四射了。哈絲姬爾的演奏與她彈奏莫劄特時相比仿如判若兩人,雄奇的氣象、堅實的造型,與嬌弱柔媚的女性風格簡直大相徑庭。 舒伯特的D960是他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那種歌唱性的旋律既散發著詩句般的苦悶與傷痛,又像憧憬著遙不可及的夢。哈絲姬爾在這裡充分地展現出女性特有敏感與細膩,她似乎將大半生的酸甜苦辣都傾注到了指端,化作即興的吟唱,用幽靜的琴聲去安慰別人撫慰自己。纖細的情感,水銀似地隨著音符流動。這是一個非常感性又十分溫馨的演奏,是婉約派的典型。 作為一個女性鋼琴家、況且多病體弱,哈絲基爾深知自已絕無可能與力量型的男性鋼琴家匹敵,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儘量避免那些太過消耗體力的作品外,在審美取向上更偏重於細膩柔美的婉約型。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大都是體現力度美的作品,哈絲姬爾選擇的第17和18兩首雖不屬最講力度的作品,但是一派陽剛味,在1955年的錄音哈絲基爾卻能將它們彈得清秀溫婉而不失雄健。與巴克豪斯、李赫特等力量型鋼琴家比較可謂相映成趣,是個十分另類的貝多芬。 Music&Arts唱片公司是國外眾多優秀小型唱片企業之一,專門收集名家的各個版本的經典歷史錄音經特別音效處理後再發行,類似於納斯索,但該公司的產品在國內比較少見。 [1]

克拉拉·哈絲姬兒音樂作品

  1. 189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2. 1901年開始學習鋼琴,九歲首次登臺演出
  3. 1902年在維也納跟隨理查·羅伯特學習小提琴
  4. 1905年首次在巴黎公開演出並與佛瑞會面
  5. 1910年正式以職業鋼琴家的身份在法國、羅馬尼亞、義大利與瑞士巡迴演出,後來因身體欠佳被迫停止演出四年。
  6. 1914年後,哈絲姬兒在獨奏之外也和易沙意、安奈斯可、卡薩爾斯塔搭檔演出室內樂。
  7. 1934年開始灌錄唱片
  8. 1941年在德國入侵前逃離法國
  9. 1942年因腦瘤開刀治療
  10. 1949年成為瑞士公民。哈絲姬兒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揚名世界樂壇,並與葛羅米歐合作錄製室內樂曲,
  11. 1960年因意外逝世。

參考資料

1.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三十)——盛開的枯萎花朵--克拉拉·哈絲姬兒Clara Haskil .sina.com.cn[引用日期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