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萊門公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萊門公寓(英語:Clement's Apartments)曾稱森內飯店,現稱玉門公寓,位於今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復興中路1363號,處於原辣斐德路西首,為一法國式公寓里弄小區。公寓於民國18年(1929年)竣工,為文藝復興式英倫亞當風格建築。1994年,克萊門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今公寓為普通民宅,地處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內。

歷史

民國時期

民初時期,在上海法商電車電燈公司任大班的比利時人克萊門(英語:A.Clement),陷入了企業的人事鬥爭中,後受到其法國副手的排擠而離職。成為獨立商人的克萊門嗅到了外國人來滬住房難的商機,做起了建出租房的生意。

1920年代末,克萊門與教會合作建造了克萊門公寓,公寓竣工於1929年,與今位於陝西南路的陝南村一樣,建成後租客大多為外國僑民。1936年,這裡曾開設有上海第一家室內鋪設地板的溜冰場——辣斐溜冰場,進門有寄衣帽間和付款租用溜冰鞋的櫃檯,場地呈橢圓形。1941年,這裡則開設有辣斐劇場,正值上海孤島時期的劇場負責演出的是於伶領導的上海劇藝社,演出過不少左聯作品[1],諸如曹禺的話劇以及巴金郭沫若魯迅作品改編的話劇。劇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上海租界後的1941年末被迫關閉。與此同時,停泊在上海港的意大利油輪康悌凡尼號不願被日軍徵用自沉於黃浦江,船員登陸自尋出路。此後不久,克萊門的侄女招募了以船上餐廳和廚房人員為主體的登陸人員,在劇院原址上開設了一家森內飯店(Sunny Restaurant),供應意大利菜餚及西點,還配有一個不大的舞廳並有樂隊伴奏,飯店的生意不溫不火,意大利船員在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陸續離開了中國。

現代保護

1950年代,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滬西方人陸續離開中國。飯店於1954年後改為東華書場,設有400多個座位,常有名家來此獻藝,書場歇業於文革期間。在此之後,公寓完全成為了居民住宅,客房被改造成居民住房並在原來的過道走廊上搭建廚房鋪設煤氣,對公寓原有的內部格局進行了分割與改造等大變化,外貌依舊,但內部格局已經完全變樣。1994年,成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的克萊門公寓得到了法律層面的保護,但是數十年的老房子已顯破敗,牆面開裂,泥墁掉落的情況並不罕見。2006年,公寓3、4號樓更是因電氣線路故障,而引發生大,大火燒穿了公寓其中一幢樓的房頂,3樓與4樓之間的裝飾層也有損傷,過火面積約70平方米。由於受災情況不算十分嚴重以及修繕及時,火災未影響到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2]。政府在修繕復原房屋外立面歷史原貌的同時,也對房屋內部的水管、下水道、老化電線等進行了維修更換。

建築特色

克萊門公寓占地10242平方米,建築面積1.34萬平方米,由完全相同的5幢假4層樓房組成,呈梅花形排列。牆面為水泥沙漿糙面,鋪設清水紅磚,屋頂有老虎窗,牆角有裝飾花紋,通過創造性地運用紅磚的不同拼砌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裝飾效果,磚飾圖案既有西方傳統特點,又有現代裝飾意味。每個層面有大小不一的房間9套,平面布局成品字型,室內樓梯欄杆、門扇等細節處呈現出裝飾風藝術風格的特徵,最初每一房間都陳設有法式家具,公寓還設有咖啡廳、電話間、汽車間、游泳池,建造之初院中央還有一座造型精緻的小噴水池。克萊門公寓屬於公寓式里弄,住宅與綠化組成不規則的狀態界定庭院空間,呈現出一種比較自由放鬆的空間感。

正是由於克萊門公寓的建築特色,吸引了不少以「老上海」為背景的電視劇與電影攝製組,如由曹禺同名話劇改編的電視劇《日出》、經典滬語電視劇《孽債》,許鞍華電影《半生緣》都曾在公寓取過鏡頭。

視頻

克萊門公寓 相關視頻

新聞晨報:克萊門公寓31處違建開拆

參考文獻

  1. 復興中路克萊門公寓 ,搜狐,2017-07-28
  2. 77年克萊門公寓險遭火毀,搜狐,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