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里米亞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俄語: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法蘭西帝國大英帝國,後來撒丁王國也加入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戰爭的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要求在奧斯曼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蘇丹拒絕,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占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內部逐漸地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其向歐洲擴張的好機會,尤其是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占領巴爾幹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想爭取獲得對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英國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1]

戰爭過程

1853年7月,俄羅斯出兵占據多瑙河流域,以及進攻兩個奧斯曼土耳其的屬國: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同年10月,奧斯曼土耳其向俄羅斯宣戰。1854年3月底英國和法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一同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撒丁王國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帝國雖一直沒有參戰,但亦陳兵在邊境,在奧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奧軍就曾進入瓦拉幾亞及摩爾達維亞,要脅俄羅斯奧地利會參戰,迫使俄羅斯後來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撤軍。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並圍攻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聯軍占領了這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並向聯軍投降。

戰爭的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好,與奧地利的關係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係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中仍處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產生對奧地利不利的變化。奧地利勢力的削弱同時也造成薩丁尼亞不斷增強,使薩丁尼亞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國[2]

視頻

克里米亞戰爭 相關視頻

史上最具災難性的戰役之一!克里米亞戰爭悲慘激烈戰後惡果循環! <
中英雙字克里米亞戰爭5分鐘說完一個屎尿血淚融合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