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入蜀記行之杜甫草堂(任篤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入蜀記行之杜甫草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入蜀記行之杜甫草堂》中國當代作家任篤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入蜀記行之杜甫草堂

正月廿六日上午乘坐都江堰開往成都的高速大客車,四十五分鐘到成都。已是上午十時左右,薄霧升起,能見度很好,高速公路兩側的原野、民居盡收眼底。

能夠看出,成都平原西南高而東北低,李冰當年利用這一地勢特點,確定了內外江數渠的方位及流向,利用都江堰水的自流進行沃灌,永久的滋潤着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澤被後世這一永恆的詞彙,還能用到哪個比這更加永恆的水利工程呢?

車到茶店子站停靠,我們立即打的到達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西郊,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流寓之所,後經歷代維修擴建,面積之大,估計是蘭州市所有公園面積的總和。園內修竹叢叢,梅花飄香。

我們此次所到之時,正值梅花盛開時節。園內遊人如織,賞梅者絡繹不絕。據交談得知,有專程從東北來此的遊客。園內盛開的鮮花還有海棠,仿佛趕着與梅花競艷。園內名貴樹木有銀杏、楠木等。從前的花溪尚在,花溪之上有亭台樓榭,有小橋,而溪內之水幾近靜止,水質甚差。草堂公園內的建築,包括草堂舊址,突出了一個特色,就是古樸。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安史之亂中,杜甫流離失所數年,於公元759年7月棄官由華州經秦州、成縣入蜀,歷盡千辛萬苦於這年年底到達成都。第二年在成都西郊蓋了這所草堂,開始了他飄泊西南的生活。據說現在的草堂雖幾經維修,仍保留了原貌,可謂修舊如舊。

這是一所包括兩邊耳房在內的五開間普通民居類型,土木結構,上覆以茅草。室內擺設了極為簡陋的中式桌椅床鋪。大門也是茅草覆頂,柴門為扉。門外石上刻有「柴門」二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我們在此佇立良久,拍照留念。

從茅屋,從擺設可以想見詩人當年的生活狀況。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無論怎樣苦,也無論漂泊到什麼地方,總是關懷着國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同時也不曾忘記或放鬆自己的創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間,(包括在湖北、湖南漂泊的兩三年),他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最優秀作品。

站在茅屋之庭院,不禁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現在一些人在住房問題上把握不了自己,缺乏主見,左顧右盼之後,在一種虛榮的攀比心理的驅使下,極力地按照星級賓館甚至按照宮殿的標準裝修住室,其追求奢華的競賽心理超過了享受本身。而有着這樣心態的一代青年或小官吏,能有憂國憂民之念嗎?能在這般豪華的屋頂之下寫出點什麼嗎?

草堂公園內,杜甫塑像數處,有石雕、有銅塑,而尤以大雅堂院內及草堂茅屋院外的兩尊石雕像最為傳神。塑像充分展示杜甫在此地流寓期間的困窘,清癯的面容,精瘦的身軀及枯瘦如柴的兩手,立即讓人想到詩人在戰亂中「生涯似眾人」、「衣袖露兩肘」的日子。而雕像凝重的眼神,又充分顯現詩人「窮年憂黎元」的一貫精神。詩人的這一神態,也仿佛正在吟詠「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不朽詩篇。詩人這種品格,令人感慨不已。久久駐足,懷着崇敬的心情,拍照之後緩緩離開。

大雅堂門前有一尊帶底座的杜甫石雕像,神態一似草堂門外的一尊,只覺得這一尊更加顯得精神抖擻。

大雅堂內陳列着中國歷史上著名文學家的塑像,自屈原而下,陶淵明、陳子昂、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文品人品皆高的文豪聚集一堂,大雅堂可謂名副其實也。

二零零四年陰曆二月二日草 [1]

作者簡介

任篤讓,男,漢,會寧人,書香門第,教育世家,大學文化,副高職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