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緣貫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緣貫眾(學名:Cyrtomium falcatum (L. f.) Presl)是鱗毛蕨科貫眾屬植物,植株高30-40厘米。根莖直立,密被披針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27厘米;葉片寬披針形,長22-35厘米,寬12-15厘米;側生羽片5-14對;具羽狀脈,小脈結成3-4行網眼;頂生羽片卵狀披針形。葉為革質,兩面光滑;葉軸腹面有淺縱溝,有披針形邊緣有齒的棕色鱗片或禿淨。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有小齒缺。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和廣東。性喜漫射光,能耐短期的微弱光照,耐陰力強。一般正常室溫適合生長,生長適溫為10-18℃。
根狀莖入藥,可治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頭暈目眩、高血壓病、痢疾、尿血等症。該種株型自然,葉片亮綠,適於盆栽。
- 中文名:全緣貫眾
- 學 名:Cyrtomium falcatum (L. f.) Presl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真蕨目
- 科:鱗毛蕨科
- 屬:貫眾屬
- 種:全緣貫眾
- 命名者及年代:(L. f.) Presl,1836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40厘米。根莖直立,密被披針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27厘米,基部直徑3-4毫米,禾稈色,腹面有淺縱溝,下部密生卵形棕色有時中間帶黑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流蘇狀,向上禿淨;葉片寬披針形,長22-35厘米,寬12-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略變狹,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5-14對,互生,平伸或略斜向上,有短柄,偏斜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常向上彎,中部的長6-10厘米,寬2.5-3厘米,先端長漸尖或成尾狀,基部偏斜圓楔形,上側圓形下側寬楔形或弧形,邊緣全緣常成波狀;具羽狀脈,小脈結成3-4行網眼,腹面不明顯,背面微凸起;頂生羽片卵狀披針形,二叉或三叉狀,長4.5-8厘米,寬2-4厘米。葉為革質,兩面光滑;葉軸腹面有淺縱溝,有披針形邊緣有齒的棕色鱗片或禿淨。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有小齒缺。[1]
主要價值
藥用:根狀莖入藥,全年可以採集,采後洗淨,去鬚根與葉柄,曬乾。化學成份含貫眾苷(cyrtomin)、黃芪苷(astragalin)等。性味微苦、澀,性寒。有驅蟲,止血,解熱的功能,用於治療外傷出血,驅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頭暈目眩、高血壓病、痢疾、尿血等症。
觀賞:該種株型自然,葉片亮綠,適於盆栽。 全緣貫眾為常綠蕨類植物,枝葉伸展、大方美觀、葉色亮綠,適應力強,耐鹽鹼,是中國北方海濱沙地及岩石重要的綠化植物資源。幾乎可在任何環境中生長,對光照、土質、土壤等沒有特別的要求,可用於建造蕨類專類園、藥草園、岩石園。
生態:耐陰能力強,可大量應用於城市大型生態林建設,可作綠地路邊、林下、林緣的地被植物。也可用於貧瘠、甚至有大量廢土廢渣環境的綠化。
保護級別
全緣貫眾在中國東北為單種屬植物,分布區域十分狹窄,由於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種群面積急劇減少。在中國《遼寧省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目錄》中列為三級重點保護植物。列入中國山東省二級珍稀植物。
生長環境
生長於沿海山石、海邊岩石縫及島嶼疏林下,尤其多見於海邊潮線以上岩石上。可以適應多種環境,在烈日曝曬、陰涼潮濕、海潮風吹襲、土壤乾旱貧瘠等惡劣環境下,均可生長良好,但喜歡生長在濕潤的石縫腐殖土中。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嚴格,適應性強,忌積水、排水不良。
性喜漫射光,能耐短期的微弱光照,耐陰力強,可擺在室內低光度的角落或室內朝北的窗口,如不是長久放在明亮光照地方,最好隔天移到較明亮處照曬幾小時。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山東(煙臺、嶗山、威海和石島等地)、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和廣東。
繁殖方法
通常用孢子繁殖,也可分株,但繁殖係數低。一般選擇在春季萌發前,將其地下根莖分成數段,上盆後置陰濕處,待長出新根後,採收撒播在消過毒的沙質草炭土中,上面覆蓋玻璃保濕,約50-60天左右出現配子體。後期適時分栽,並加強水肥管理,以促進其加快生長。
栽培技術
盆栽適宜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 在溫暖地方植株冬季不休眠,要適量澆水,保持盆土稍濕潤即可,生長健壯的植株每半月施淡液肥一次。盆栽用土以園土和腐葉土等量混合(或與粗泥炭混合)。如植株的根擠滿盆,可在早春結合換盆,以分株繁殖。可在老株切下一段帶有3-4片葉的根莖,淺植盆中,很快便能長出新根。新分的植株或根莖在最初的2-3周,須用薄膜遮蓋,只要保持盆土略濕即可,待新株長出新葉後,即可按一般管理。一般正常室溫適合生長,生長適溫為10-18℃。如氣溫超過21℃則須葉面噴水,或把植株放於一碟濕沙或卵石上以提高濕度;如溫度降至10℃以下時,則須減少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