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1]
作品別名;八哀詩 其三
創作年代;唐朝
作 者;杜甫
詩詞正文
《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
鄭公瑚璉器,華岳金天晶。昔在童子日,已聞老成名。
嶷然大賢后,復見秀骨清。開口取將相,小心事友生。
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歷職匪父任,嫉邪常力爭。
漢儀尚整肅,胡騎忽縱橫。飛傳自河隴,逢人問公卿。
不知萬乘出,雪涕風悲鳴。受詞劍閣道,謁帝蕭關城。
寂寞雲台仗,飄颻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壯士血相視,忠臣氣不平。密論貞觀體,揮發岐陽征。
感激動四極,聯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廟丹青明。
匡汲俄寵辱,衛霍竟哀榮。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
京兆空柳色,尚書無履聲。群烏自朝夕,白馬休橫行。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記室得何遜,韜鈐延子荊。四郊失壁壘,虛館開逢迎。
堂上指圖畫,軍中吹玉笙。豈無成都酒,憂國只細傾。
時觀錦水釣,問俗終相併。意待犬戎滅,人藏紅粟盈。
以茲報主願,庶或裨世程。炯炯一心在,沉沉二豎嬰。
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飛旐出江漢,孤舟輕荊衡。
虛無馬融笛,悵望龍驤塋。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杜甫故里景區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餘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築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視頻
參考資料
- ↑ 《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 詩詞文句網
- ↑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 ↑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 ↑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