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聲甘州·懷歸(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聲甘州·懷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八聲甘州·懷歸》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八聲甘州·懷歸

向吳天萬里、一葉歸舟。歲月盡悠悠,有清歌一曲,醉中自笑,酒醒還愁。幾度春鶯囀午,塞雁橫秋。漁笛蓑衣底,依舊勾收。  多謝飛來雙鶴,水邊林下,伴我遨遊。笑老萊晨昏,色笑為親留。有向來、 素琴三尺,枕一編、《周易》在床頭。君知否,家山夢寐,渾勝瀛洲。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思念家鄉的懷歸之作。

所謂「懷歸」,恐怕只能是「懷」(想念)而已矣;因為,正如當代武俠小說大師古龍在《楚留香傳奇》之《午夜蘭花》中所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對於一個混在官場這個「江湖」的官員而言,要想徹底、輕鬆地遠離官場,恐怕不容易實現。於是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家鄉與官場的反差,「誤落塵網」的拘束與「脫卻藩籬」的自由,便會構成種種衝突,讓詞人鬱悶、痛苦,自然生髮對家鄉的不盡的懷念。

上闋,寫作者之觀景閒愁。    開作者篇即道:「向吳天萬里、一葉歸舟。」「吳天」,即古代吳國之天。李石早年出仕後,在京城臨安(現杭州)擔任太學博士。蘇州杭州,為古吳國之地。作者以「吳天萬里」境界之闊大與「一葉歸舟」所見之渺小,形成強烈的反差。繼之以「歲月盡悠悠,有清歌一曲,醉中自笑,酒醒還愁」。前幾句「清歌」「醉中」云云,貌似悠閒自得,但緊接一句「酒醒還愁」,勾起讀者的疑問:為什麼「愁」?作者不急於回答,而是輕輕盪開一筆,道:「幾度春鶯囀午,塞雁橫秋。漁笛蓑衣底,依舊勾收。」春日黃鶯鬧午,秋日大雁經天,這樣的日子,已經是過去了好幾年(「幾度」),而「漁笛蓑衣底,依舊勾收」,自己埋藏在心底的那種漁樵江渚、慣看秋月的渴望,卻遲遲兌現不了。一絲淡淡的苦澀,一種濃濃的鄉愁,如同一縷斜陽,塗抹在心上,加重了那種抒情的氛圍。

下闋,寫作者之鄉關情結。

過片,以「多謝」二字引領,作者以感激之心,對自由自在的動物予以描繪。「多謝飛來雙鶴,水邊林下,伴我遨遊」,令我們不禁想起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然」的欣悅,想起林和靖梅妻鶴子、二十年不入城市的淡泊。也許,看到雙鶴飛來飛去,林下水邊自由覓食,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諧與自在?「笑老萊晨昏,色笑為親留」,作者因之又想起老萊娛親的典故。老家資中的雙親,身體可好?年輕時讀《老萊娛親》,以為是笑談,現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才知道能常伴雙親膝下,那是多麼令人流連的幸福!當然,詞人是一個兼善琴棋書畫、精通《易理》的文士,因此,平時自娛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向來、素琴三尺,枕一編、《周易》在床頭。」一段素琴,一編《周易》,可謂「優哉游哉,聊以卒歲」。但是,在這表面曠達的背後,卻是那掩飾不住的思親之情,懷鄉之苦:「君知否,家山夢寐,渾勝瀛洲!」瀛洲,仙境也,詞中可能代指臨安。這個結句,作者疑問中兼帶感嘆:就是夢見遙遠的資中老家,也勝過身在仙境一般的京城!    李石是南宋著名的畫家,《畫繼》記載他:「少負才名,既登第,任大學博士,出主石室,就學者如雲。蜀學之盛,古今鮮儷。後卒成都,時作山水小筆,風調遠俗。」這首詞,輕筆點染,濃墨氤氳,近水遙山,寫景抒情,皆揮灑自如。作者所抒發的思鄉念親之情,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1]

作者簡介

曾令琪,中國辭賦家聯合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