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印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八寶印泥 |
八寶印泥與水仙花、片仔癀被稱為「漳州三寶」。因採取珍珠、瑪瑙、珊瑚、麝香、梅片、金箔、琥珀等八貴珍品精製而成,故名「八寶印泥」。好東西當然要進獻皇帝的,八寶印泥在清朝就是貢品了。文人雅士自然也近水樓台先得月,於是便口口相傳開來。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八寶印泥
英文名:Babao Ink Paste
製作原料:珍珠、瑪瑙、珊瑚、麝香、梅片、金箔、琥珀
藝術簡介
八寶印泥與一般印泥相比,有如下特點:色澤鮮艷、純正,印跡清晰,不糊印章,不洇油,不怕日曬,不怕火烤,久放不干,永保原色。其製作工藝極其複雜,需採用麝香、硃砂、紅寶石、珊瑚、朱膠、赤合葉、老陳蓖麻油及艾絨等8味上等名貴藥材為原料製成。硃砂選用上等鏡百砂;天然紅寶石、珊瑚經研細和多次漂制;珍珠選用上品研製;蓖麻油經自然陽光照曬與四季冷熱處置,存放20年以上;艾絨經挑選、漂制、摘絨加工等工序製成。上述材料經加工後,進行配料、攪拌、研磨、檢驗細度,再加入精製艾絨,用石臼研砸勻細,前後達30多道工序。隨後放入缸內存置6~10個月,使油和料浸透、回性,方為成品。
這種工藝究竟是漳州人首創,還是京城的文人墨客在漳州八寶印泥的基礎上進一步演化而來,現在已無可考。
追溯歷史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漳州「麗華齋」藥材商魏長安首先製成。八寶印泥具有細膩濃厚、色澤朱紅、鮮明艷麗、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燥天不干、雨天不霉、永不變色等八大特色。即使浸在水中數日,取出使用如故,印在紙上,用火燒後,印跡還清晰可見。因此,八寶印泥問世不久即風行於世,馳名京都。書畫篆刻界都以使用八寶印泥為高雅。名聲傳至朝廷,被列為貢品。清末以來就遠銷東南亞。清宣統二年(1910年)參加南洋第一次勸業會,民國4年(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後又陸續參加一些展覽會,得過特等獎、優等獎、甲等獎。民國九年(1920年),孫中山先生為它題詞「品重珍珠」。許多華僑團體也題詞贈匾,稱它「馳譽神州」、「金石增輝」、「國貨之光」。本世紀40年代末,因政局動盪,經濟蕭條,八寶印泥產銷瀕臨絕境。50年代,納入漳州文教用品廠生產,工藝精益求精,銷路日廣。1980年、1985年先後獲得福建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漳州八寶印泥製作技藝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新發展
隨着時代的發展,八寶印泥的包裝、裝潢不斷創新,花色品種日益增加,由原來的4種4個規格,1986年發展至6種84個規格。分有特級貢品、一級貢品、貢品、極品、珍品、上品等6種,規格有半兩、一兩、二兩、四兩、十兩等84種。外包裝有樟木漆盒、宋錦緞盒、脫胎漆盒等種,內以景德鎮和德化名瓷小圓蓋盆為容器,高雅華貴。1982年參加全國輕工業品評比被評為包裝裝潢優等獎。1983年參加華東區第二屆包裝裝潢設計展覽獲華東大獎。1978年產量1.96萬盒,1987年增到12.6萬盒。國內大中城市書畫店、工藝美術品店、華僑商店、友誼商店多有出售,遠銷港、澳、台灣、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士和東南亞等地。
創始人魏長安原先經營「源豐藥店」,他刻苦鑽研,製成八寶藥膏,可治刀傷、灼傷、瘋犬咬傷,但因造價昂貴,問津者無幾.魏氏平素愛好書畫,一次偶然用以鈴印,鮮艷非凡,效果甚佳,於是在製作藥膏的基礎上,研製成「八寶印泥」應市,克服了歷代沿用以蜜敷朱蓋章易脫落不耐藏的缺陷。
八寶印泥採用麝香、硃砂、紅寶石、珊瑚、朱膠、赤合葉、老陳蓖麻油及艾絨等8味上等名貴藥材為原料製成。硃砂選用上等鏡百砂;天然紅寶石、珊瑚經研細和多次漂制;珍珠選用上品研製;蓖麻油經自然陽光照曬與四季冷熱處置,存放20年以上,艾絨經挑選、漂制、摘絨加工等工序製成。上述材料加工後,進行配料、攪拌、研磨、檢驗細度、再加入精製艾絨,用石臼研砸勻細,前後達30多道工序。放入缸內存置6-10個月,使油、料浸透、回性,成為成品。
(另一種製作工藝方法是,先將硃砂、珍珠、紅寶石、紅珊瑚、朱膘、冰片、麝香、赤金葉等八種原料,分別放入瑪瑙乳缽里研磨,研成細粉狀;按配方比例,一種一種過戥子稱准,放在小瓷缸里。往瓷缸里注入蓖麻陳油,撒入艾絨(即艾草經加工,選制出顏色雪白、柔韌有彈性的毛質),經手工用力 打千百次後,印泥便有了韌性和粘性,色澤鮮艷,再放入一個封閉的罈子里,三個月倒一次罈子,使各種原料充分溶合,經過兩夏三冬,才能取出銷售。)[1]
參考文獻
- ↑ 康熙年間的秘制八寶印泥搜狐網,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