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前四句是對比,後四句是抒情。詩人在特定空間面對特定時間的月亮而引發人生感慨,暗寓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原文

白居易〔唐代〕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昨風一吹 一作:臨風一嘆)

譯文

以往八月十五日的明月之夜,我在曲江池畔的杏園邊賞月。

今年同樣是八月十五明月夜,我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邊。

向西北望去哪裡是我的故鄉,身在東南月亮已經圓了幾次。

昨晚的風吹了一夜無人領會,今夜月光還和去年一樣清涼。

賞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承襲了《琵琶行》中的淒涼基調。全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

  前四句是對比。同樣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過去他在曲江杏園邊賞月,曲江是京城長安的風景勝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園,杏園在曲江邊,朝廷經常在杏園舉辦宴慶活動。白居易作為左拾遺,官雖不大,但也有機會參加皇家宴會。八月十五,在繁華的曲江杏園賞月飲酒,他的心情無疑是歡暢的。作為強烈對比的,今年他已經被貶到江州來了,無論是環境還是心情,都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後四句抒發思鄉之情。在環境不利、心情低落時更容易想起故鄉,何況是在中秋明月之夜。白居易在《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就寫過「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著名詩句,抒發他強烈的思鄉情緒。從「東南見月幾回圓」可以看到,首句說的「昔年」不能理解為「去年」,而是「幾年前」,寫這首詩時,他在江州已經有幾年了。從中也能看到白居易還是在江州。他還是像去年一樣處在苦悶之中,還是像去年一樣思念他的故鄉和親人。末二句「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耐人尋味。與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有近似之意蘊,表達了一種歷經磨難之後極其複雜的心理狀態。全詩通過昔之樂與今之苦、昔之歡與今之憂的鮮明比照,表露了謫居生活中的愁悶。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時白居易已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居住在潯陽。

簡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前四句是對比,後四句是抒情。詩人在特定空間面對特定時間的月亮而引發人生感慨,暗寓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全詩用詞直白,通俗易懂,通過昔之樂與今之苦、昔之歡與今之憂的鮮明比照,顯露了詩人謫居生活中的愁悶。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