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通關越嶺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通關越嶺古道起訖點為東埔和佳心,以大水窟為界,分東、西二段,西段路況較佳,日治時期已是通往玉山的熱門登山路線。東段經玉管處整修後,至2005年才開放,但屢遭颱風暴雨侵襲,仍有許多路段崩塌。

從東埔來到八通關草原,沿途飛瀑斷崖令人驚豔,修築古道的技法則使人敬佩。過大水窟續往下行,穿梭在崇山峻嶺間,跨越吊橋溪流,伴隨的是濃綠舒爽的樹林、鳥鳴不絕於耳,這人煙罕至之地實為野生動物與研究員的天堂,若非一座座紀念碑的提醒,難以想像百年前的小徑曾是戰役之路。[1]

簡介

當年日本人在治理好北方的泰雅族和太魯閣族後,把目標轉向布農族,因此在八通關越嶺道修建完成後,在全線125公里的警備線上設置了34個駐在所,負責監控山區裡的布農族部落,古道以全線最高的大水窟草原為分界,分成東線和西線,我們從現今西線起點的南投信義鄉的東埔登山口出發,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雲龍瀑布、樂樂駐在所遺址、對關駐在所遺址、以及觀高坪、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遺址、巴奈伊克山屋、秀姑巒駐在所遺址、躑蠋山駐在所遺址、南駐在所遺址、最後來到大水窟草原上的州廳界以及大水窟駐在所遺址。

這條古道在1921年全線完工,其路線之開闢多沿等高線而建,乃為利於運送彈藥、拖曳火炮、獸力車輛的通行。1944年後,因乏於養護,致使道路難以通行,且沿線的駐在所遭人焚燬、拆除,形同荒廢,約於1960、70年代,才逐漸隨著臺灣登山風氣逐年發展下而受到關注與使用。

1980年代,行政院計畫興建新中橫公路,面臨八通關古道恐遭不保,此時才獲得民間團體與學界的關注而向行政院幾經爭取保留後,使行政院核准設立玉山國家公園,並依環境影響評估的結果認為不宜開發,故決定停止興建新中橫公路。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便著手展開對八通關越道路進行一連串的調查、整修,逐年陸續完成多座吊橋、棧橋、山屋,路基已有多處完成修復。2005年完成全線貫通,但後來遭逢莫拉克颱風侵襲下造成觀高至八通關間路段嚴重崩塌,需走高繞路線方能抵達八通關草原。

由於日本政府在開闢道路之時,已計畫好工程是順著等高線興建,是考量到未來在沿線設置駐在所能有效監視與防禦,將道路不以直接經過布農族的部落為主要的興建原則,並選擇將駐在所設置於地勢高處,不過八通關沿線的駐在所在二戰末期時,因日本財政困難,無力再負責駐在所的開銷,在1944年全部裁撤,古道因而荒廢,之後國民政府又因為擔心罪犯或異議份子躲藏山區,於是將古道上的駐在焚毀拆除破壞,也因此在八通關古道上,西段已經很難看到完整的駐在所樣貌。[2]

台灣在清領時期,共開鑿了三條東西向的道路(另二條為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及中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而目前僅存的一條就是1875年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的八通關古道,當初由現在南投縣的竹山鎮東進經鹿谷到東部的玉里鎮,長達152公里,但因天然環境及原住民抵抗,僅20年間即成廢道。

日治時期,為實行其理蕃政策,於1919年另闢一條幾乎完全沒有重疊的「八通關越嶺道路」,西起南投縣的信義鄉至花蓮縣的玉里鎮,全長約124公里,著眼於加強對深山原住民的統治與「教化」,並進行林野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掠奪,故沿線設置眾多警官駐在所的相關設施。二次大戰後,除華巴諾駐在所及砲台外,全部都已遭某些人報復性燒毀破壞,現僅存牆跡或平台供悼念。1987年,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現在的八通關古道指西起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一鄰開始,出花蓮縣玉里鄉的瓦拉米登山步道口,全長約98K公里。至於日、清時期的部份連絡通道請自行瀏覽南投縣竹山鎮的[八通關古道社寮段]、鹿谷鄉的「萬年亨衢」勒石、集集鎮的「開闢鴻荒」石碣及花蓮縣卓溪鄉的[八通關古道鹿鳴段]。 [3]

建於1875年,是清治時期所建橫貫台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該古道西起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約152公里。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實行理蕃政策,乃重新測繪路線,分東、西兩段另闢一條「八通關越道路」。1919年6月,在大批武裝警察的警戒下,八通關越警備道路正式動工。道路全線於1921年1月完工。東、西二段以大水窟為分界點,西段自今信義鄉久美村起至大水窟,長約42公里,東段自玉里至大水窟,長82公里145公尺。 日人修築之八通關越道路與清朝之八通關古道,路徑完全不同,而且幾乎完全沒有重疊之處。日人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之目的,除聯絡東西部交通外,更著眼於加強對深山原住民的統治與「教化」,並進行林野自然資源的開發,故沿線設置眾多警官駐在所的相關設施。 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日治八通關越道曾一度荒廢,後經台灣省林務局整修部分道路,作為林業護管使用。現存古道有部份為清古道,部分為日治時期古道,而日治時期古道佔大部份,且維護較好。[4]

駐在所遺址

步道前段林木茂密,地面上長著各式各樣的蕈類,兩側密佈山棕,每年4、5月,桐花落花鋪滿山徑,一片潔白,詩情畫意。小叉路往上走10多個石階,到達1926年設立的「鹿鳴駐在所」,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馴化當時抵抗的布農族,開闢「八通關越嶺道」,沿著拉庫拉庫溪流域設置46個警察駐在所,1945年撤廢。

清朝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闢八通關古道通達東部,廣招漢人至台灣後山(東部)開墾,惜成效不彰,古道逐漸荒沒。之後,歷經日人治台的理蕃事業、布農族抗日行動等事件。八通關古道蘊含著清廷對台灣經營,及18年布農族抗日的英勇歷史。 [5]

理蕃政策及連線台灣東西交通

八通關越道為日治時代,日人為了大力實行理蕃政策及連線臺灣東、西部的交通於1921年闢建完成的步道。在玉山國家公園內是一條東西橫向步道,由南投東埔橫越中央山脈至花蓮山風登山口全程共約96公里,以大水窟為中心分為東、西兩段。本路線是以山腰沿等高線為原則開闢,儘量避免路線陡度太大,步道起伏不大,在大水窟以西之步道西段,因保持較為完整,尤其是東埔至八通關路段步況良好,登山遊客較多;而大水窟以東之步道東段,但因路線較長且年久失修,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近來陸續修復吊橋及興建山屋,但沿線步道因多次颱風侵襲,尚有數處崩塌,亦是一條困難度極高的長程登山路線。

沿線處處可見日本人建路、修路的技術,如:以當地粘板岩石材砌成「人」字型牒面,或堆成路肩駁崁,沿途修築有駐在所、棧道、溝渠等,雖因年久荒廢,但尚有砌石之遺跡。攀登此步道可了解日人的修路意義、技術、道路規模及觀賞沿線優美自然景觀,是一條兼具有學術研究、欣賞人文景物價值之登山步徑。

八通關越道線八日遊

第一天: 東埔(3.5K) →樂樂山屋(8.8K)

第二天 樂樂山屋(8.8K)→觀高(2.8K)→八通關(2K)→八通關山登山口(1.5K) →巴奈伊克營地

第三天: 巴奈伊克營地(2.5K)→中央金礦山屋(2.5K) →杜鵑營地(4K) →南營地(2.1K) →大水窟山屋

第四天: 大水窟山屋(3.7 K) →米亞桑駐在所(5.6K) →托馬斯駐在所(營地)

第五天: 托馬斯駐在所(3.6K) →意西拉駐在所(9.1K) →大分山屋

第六天: 大分山屋(8.1K) →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5.9K) →抱崖山屋(抱崖駐在所)

第七天: 抱崖山屋(14.3K) →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

第八天: 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13.5K) →黃麻(4.9K) →佳心(4.9K) →山風登山口(6K) →南安遊客中心

大水窟至大分途經多處嚴重坍方路段;觀高至八通關目前步道崩塌嚴重,請改走高繞路線(步行約2.5~3小時)。本路線沿線多處高度危險路段,敬告山友謹慎評估!以自身安全為重,請勿強行通行! [6]

視頻

八通關越嶺 全段 紀錄片(東浦進南安出)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探勘

八通關古道(從東埔到雲龍瀑布路況實錄)

八通關古道2【雲龍瀑布到觀高】

女山友攀八通關古道 不慎跌落20米邊坡-民視新聞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健行筆記
  2. [2]緯來育樂網
  3. [3]輝哥的天空
  4. [4]野樵國際旅遊網
  5. [5]台灣山林悠遊網
  6. [6]玉山國家公園網